新界西南部及九龍

監測的河溪

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覆蓋的土地廣袤,從屯門以西的龍鼓灘一直伸展至維多利亞港東端。環保署在區內監測五條河溪:屯門附近的屯門河;荃灣附近的排棉角溪及三潭溪;葵涌的九華徑溪;位於九龍市區的啟德明渠。

新界西南及九龍河溪監測位置圖顯示2005年水質指數評級

 

概況

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的地勢差異很大,受監測的五條河溪各有不同特質和歷史問題。屯門河是區內主要水道,八十年代期間受不同的污染影響,其中包括禽畜農場、無污水管道的村屋、家庭工業及非法接駁排污渠等;屯門河以東的排棉角溪流入釣魚灣,污染源主要來自禽畜廢物;荃灣附近的三潭溪則受工業污水影響;至於區內最東端的九華徑溪和九龍市區主要雨水渠道啟德明渠則主要受非法接駁排污渠的污染。

 

在1986年環保署剛開始推行水質監測時,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的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僅為49%。因九龍啟德明渠為雨水渠道,水質指標並不適用,故本報告內所有水質指標達標率均不包括啟德明渠在內。同年,只有13%的監測站錄得「良好」水質指數等級(無任何站位為「極佳」等級),7%錄得「普通」等級,大部分站位均為「惡劣」(47%)或「極劣」(33%)等級。為了消減區內河溪污染,環保署於1980及1990年代採取多項措施改善水質。

 

1980年代及2005年新界西南河溪水質指標達標率

 

本報告提及多項主要政府措施改善河溪水質,其中包括1988年6月實施的「禽畜廢物管制計劃」和按照《水污染管制條例》的規定劃定水質管制區。政府於1992年4月1日正式建立了涵蓋屯門的西北部水質管制區,於1993年6月1日指定涵蓋荃灣西部的西區緩衝區水質管制區。另外也先後於1994年4月1日及1995年9月1日指定範圍涵蓋荃灣及葵涌的維多利亞港(第一期)水質管制區和包括九龍半島的維多利亞港(第二期)水質管制區。此外,並於九十年代開始實施污水收集整體計劃,進一步解決河溪污染問題。

 

1986及2005年新界西南及九龍的河溪水質指數評級

 

到了2005年,新界西南部及九龍河溪的水質指標整體達標率已提升至88%,水質指數等級亦有顯著的改進,區內28%監測站為「極佳」,66%為「良好」,僅6%錄得「惡劣」等級,而無「普通」和「極劣」等級。雖然水質指數等級的變化顯著,但2005年河溪大腸桿菌含量依然偏高,其中屯門河上游站位(TN1)尤其嚴重,年度幾何平均數為每100毫升240,000個,細菌污染主要來自無污水管道的村屋。隨更多鄉村將接駁入公共污水收集系統,情況可望有所改善。

 

 

研究個案一:屯門河

屯門河已沒有禽畜廢物污染

屯門河是屯門區的主要河流,它從藍地開始向南流,貫越狹小山谷進入屯門市中心,經屯門避風塘入海。屯門河集水區的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

八十年代後期,屯門河水質極差,上游污染情況比下游嚴重,當時兩個上游監測站均錄得「極劣」等級,距離污染源較遠的下游監測站等級為「惡劣」。

 

屯門河 (TN1) 的氨氮含量

禽畜廢物是屯門河主要的污染源,也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1988年6月「禽畜廢物管制計劃」開始實施,和本港其他地區一樣,屯門河集水區內的禽畜農場污染量迅速減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區內大部分農場均已結業,及至1996年完全消失。從附圖可見,「禽畜廢物管制計劃」對消減禽畜廢物污染發揮了顯著的成效。

 

1992年4月1日,政府正式設立了西北部水質管制區,環保署亦隨即開始在區內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的規定。其後兩年,屯門市中心大部分非法接駁的污水渠均被拆除,工廠也必須依照規定適當地處理污水。

 

以下圖表顯示兩項和工業及住宅污水污染相關的參數。前者顯示九十年代初期實施《水污染管制條例》後來自工業排放的鉻含量下降,後者是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執行《水污染管制條例》和沿岸多項污水收集工程完竣後屯門河大腸桿菌含量的減少情況,污水收集工程包括在井頭村建造旱季截流設備、改善兆康苑附近的旱季截流設備和更換不合規格的污水渠等。

 

屯門河 (TN3) 的鉻含量

屯門河 (TN5) 的大腸桿菌水平

到了2005年,屯門河水質指標達標率已改善至83%,六個監測站中五個站位已達到「良好」或「極佳」水質等級。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由於屯門水質的改善,附近風景優美的泳灘水質亦相應好轉,為市民提供更安全怡人的水上活動場所。其中的青山灣泳灘由於以往水質欠佳而關閉了20多年,終於在2005年重新開放給市民游泳。

 

除了最上游監測站(TN1)以外,屯門河水質總體尚佳。該站水質指數等級為「惡劣」,大腸桿菌含量也很高(240,000個/100毫升),原因是附近無污水管的村屋持續排污造成污染。「屯門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及其檢討計劃規劃在未來十年內為屯門一帶40多個鄉村建設公共污水管道,相信情況將有進一步的好轉。

 

 

研究個案二:啟德明渠

啟德明渠流經人口稠密的九龍東南部地區

九龍和香港島一樣,市區內的水道寥寥可數,因過去數十年許多河溪被鋪蓋成為雨水渠。啟德明渠正是一條位於九龍東南部舊啟德機場上游的雨水渠,它的集水區涵蓋多個人口稠密地區,包括新蒲崗、鑽石山、慈雲山、黃大仙和九龍城。啟德明渠於八十年代水質嚴重污染,因區內有大量來自工廠的非法接駁排污渠將污水排入明渠,此外還有附近寮屋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負荷過重的殘舊污水管溢漏等問題。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啟德明渠所有六個監測站的水質均評為「惡劣」或「極劣」等級。

 

環保署為了改善啟德明渠水質,第一步工作就是改善污水渠問題。東九龍和九龍北部及南部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為該區規劃了多項污水工程,這些工程在九十年代陸續動工,當中包括沿啟德明渠建造旱季截流設備以截止污染雨水,以及更換負荷過重又殘舊的污水設施。另外政府更清拆集水區內的寮屋,減少排進啟德明渠未經處理的污水。

 

1995年,政府劃定了維多利亞港(第二期)水質管制區,環保署先調查區內非法接駁排污渠污染的情況,繼而拆卸非法接駁的污水管道。由於該區人口稠密,渠管和誤接渠管縱橫交錯,加上一些長期污染者採取對立態度,這項工作實施時非常艱難。

 

2001年12月,環保署(東區)區域辦事處開展了「海星行動」,組成專門隊伍處理啟德明渠污染問題。其後數年,這隊人員全面地巡查了集水區內所有誤駁渠管並進行深入調查,除了對污染者採取法律行動外,並與物業管理業界緊密合作,協力改善渠管誤駁情況。

 

「海星行動」第一個目標是舊式住宅樓宇和寮屋區。負責的隊伍進行了三次廣泛的渠道調查和四次閉路電視調查,此外並應用色粉測試法追蹤誤駁污水管的源頭,以及打擊熟食檔和在後巷清洗碗碟的食肆。這項行動需要高度的耐性和毅力,環保署人員在追查擅駁污水管源頭時,經常需要沿錯綜複雜的污水管和進入沙井追蹤,偶爾更遭不友善的樓宇業主阻撓。最終「海星行動」圓滿結束,共找到了90處誤駁雨水管,截至目前為止逾九成誤駁個案經已得到矯正。

 

啟德明渠 (KN4) 的化學需氧量

除了上述行動外,一項距離啟德明渠較遠的海水污染改善計劃亦為明渠帶來不少益處。政府於1995年開始推行吐露港污水輸出計劃,目的是把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污水改道排放至吐露港水域之外,藉此改善港內水質。經過處理的污水被改道輸至啟德明渠排放,結果使明渠水質受惠。因明渠的流量有顯著的增加,除了促進水體曝氣外更提高其沖刷能力,使整體水質有所改善。

 

在2003年底,啟德明渠內裝置的旱季截流設備進行了一項全面的改善工程,轉換為密閉式導管,以紓緩渠水惡臭的問題。改善過的密閉導管可更有效地堵截污染雨水,輸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及至2005年,啟德明渠六個監測站的水質有了大幅改善,水質指數為「良好」或「極佳」等級。由於近年來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改良設施後,處理過的污水達到前所未有的低污染水平,啟德明渠的水質等級更進一步改進,使明渠內再有魚類棲息,鷺鳥重臨。

 

 

荃灣及葵涌河溪

潭溪近年來水質為「良好」至「極佳」

在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有三條較小的河溪(排棉角溪、三潭溪及九華徑溪),其集水區也較小,環保署對它們進行長期監測。由於過去20年來推行了多項河溪水質改善措施,河溪的水質已逐漸好轉,2005年水質指標達標率已達87%至97%。近年,小溪各監測站均錄得「良好」或「極佳」水質指數等級。

 

由於河溪集水區內尚有一些樓宇沒有公共污水管道而造成糞便污染,有些監測站位的大腸桿菌含量依然頗高(>10,000個/100毫升)。為了減低污染,政府已開始在三潭溪附近一些樓宇進行污水管接駁工程,另外也分階段在排棉角溪集水區內興建公共污水管道,工程預計在2009年完成。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