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門河是划艇活動的熱點

香港土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地勢丘陵起伏,加上夏季降雨量高,因此有許多溪澗、河流、雨水溝和大明渠。由於香港多面環海,內陸水道一般均不長,但它們卻發揮了疏導山坡雨水引流入海的關鍵性作用。

 

河溪對香港市民來說有很多實際功能。本港許多河溪都位於集水區內,溪水直接流進水塘供應市民飲用,有些河溪則作灌溉用途,特別在新界一些尚有農民耕作的地區更為常見。溪畔兩岸可供市民散步晨運,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有些比較大的河道更是划艇的好去處。此外,香港的河溪也是許許多多淡水魚、昆蟲和其他水棲生物的棲息地。

 

 

香港河溪的主要特色

香港的河溪有一些特徵,而這些特徵也反映了過去人類對河溪的使用以及各種水質問題的成因。本港的河溪一般均很短,而且水流量小。由於夏季經常有暴雨而秋冬天氣則呈乾旱,河溪水流亦因季節變化而異。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香港並沒有量大水深而緩流的大河,一向以來許多河溪的上游均被大量抽取作生活用水,導致下游的流量進一步減少,而河溪的沖刷和自淨能力也相應下降,容易積聚污染物。

 

多年來香港河溪問題很多,而上游大量抽水導致河溪水流量減少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歷來河溪一直承受多種人類活動所產生廢物的排放,包括住宅污水、禽畜廢物、工業廢物和其他污水。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尚未實施水污染管制條例和管制措施,這種情況尤為嚴重。

 

量度河溪流量

本報告綜合了過去20年來香港主要河溪的水質監測成果,探討政府和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為改善河溪水質所做的一些工作。在回顧此歷史之前,我們先陳述一下香港的基本地理環境,使讀者了解本港境內各種不同類型河溪和各地區問題。

 

本港河溪主要分布於四個區域:新界東部、新界西北部、大嶼山、新界西南部及九龍。每區域的河溪都有一些共同的地理及歷史特點。本報告內關於河溪的資料也按照地理分布歸納入四個不同的編章內。

 

另外,本報告亦經常提及分布全港各地的「水質管制區」。1980年《水污染管制條例》正式公佈以後,政府便開始分階段指定十個「水質管制區」和一些「附水質管制區」,來推進水污染管制工作。我們亦根據「水質管制區」來監測和評估全港河溪水質。以下章節將述各個「水質管制區」,並備有地圖列明「水質管制區」的位置及範圍。

 

 

新界東部

環保署在新界東部區域監測十條河溪,這些河溪分布於三個水質管制區內,在吐露港水質管制區內最重要的是沙田城門河,此外我們亦監測大埔區內的五條河溪、近西貢的三條河溪(牛尾海水質管制區)和一條位於將軍澳的河溪(將軍澳水質管制區)。

 

1980年代的蠔涌河

 

今天的蠔涌河

 

1980年代,新界東部大部分河溪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危害,但自從政府採取有效改善措施後,水質已得到顯著的改善。比較過往20年來的水質顯示,1986年新界東部接近四分之一(24%)的監測站的水質等級為「惡劣」或「極劣」,到了2005年沒有任何監測站的水質處於此類情況。有關水質等級的資料請參閱本報告的第二章,而新界東部河溪的詳細資料則載於第四章。

 

 

新界西北部

環保署在新界西北部區域共監測13條河溪,均位於后海灣水質管制區範圍內,其中包括新界北區的三條重要河道、元朗附近的四條主要河道及位於流浮山的六條小河溪。

 

 

1980年代的梧桐河

 

今天的梧桐河

 

這些河溪均位於香港鄉間地勢平坦的地帶,八十年代河流周圍有許多禽畜農場,因此水質污染十分嚴重,加上平原上的鄉村均無污水設施,家居污水直接排入河溪,令污染問題加劇。1980年代至今,河溪污染問題已有顯著的改善,但公共污水管道仍未能伸展至區內的許多地段。新界西北部的禽畜農場數目在1980年代後期已開始銳減,但繼續經營的農場仍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

 

早在1986年,新界西北部所有監測的水質均屬「惡劣」或「極劣」等級,而水質指標的總達標率則僅為21%。到了2005年,水質等級屬「惡劣」或「極劣」的監測站位已減至42%,而水質指標達標率則提高至69%。有關水質等級及水質指標達標率的資料請參閱本報告的第二章,另外新界西北部河溪的詳細資料則載於第五章。

 

 

大嶼山

環保署在大嶼山區域內共監測了兩條河溪,其中包括南區水質管制區內的梅窩河和西北部水質管制區的東涌河。由於這兩條河溪位置較偏遠,而大嶼山本身人口亦稀少,因此污染情況並不算嚴重,然而梅窩郊區的村民一向飼養禽畜,所以禽畜廢物對梅窩河和銀礦灣水質也構成一定的影響。

 

1980年代的梅窩河

今天的梅窩河

 

1986年水質監測剛開始時,大嶼山區內河溪監測站只錄得「普通」水質,而水質指標達標率為72%。到了2005年,所有監測站的水質均為「良好」或「極佳」,水質指標達標率也上升至99%以上。有關水質等級及水質指標達標數字的詳細資料請參閱本報告第二章,而大嶼山河溪的詳細資料則載於第六章。

 

 

新界西南部及九龍

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西面始於屯門,一直延伸至維港東面出海口的鯉魚門。在這區域內環保署負責監測四條河溪與啟德明渠。其中包括位於西北部水質管制區的屯門河,維港水質管制區範圍內的啟德明渠及區內的另外兩條小河溪,此外環保署也定期監測位於西部緩衝區水質管制區內深井附近的一條小溪。

 

八十年代中區內河溪的污染情況因地理位置而異,而污染源頭則包括禽畜廢物、住宅污水及工業廢水。這區的水質過去20年來也有明顯的改善。1986年水質監測計劃剛啟動時,八成以上監測站的水質均列為「惡劣」或「極劣」,到了2005年只有6%的監測站錄得「惡劣」或「極劣」水質,而水質指標的達標率亦上升近一倍,由1986年的49%改善至2005年的88%。有關水質等級及水質指標達標數字資料請參閱本報告第二章,而新界西南部及九龍區河溪的詳細資料則載於第七章。

1980年代的屯門河

今天的屯門河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