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门河是划艇活动的热点

香港土地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势丘陵起伏,加上夏季降雨量高,因此有许多溪涧、河流、雨水沟和大明渠。由于香港多面环海,内陆水道一般均不长,但它们却发挥了疏导山坡雨水引流入海的关键性作用。

 

河溪对香港市民来说有很多实际功能。本港许多河溪都位于集水区内,溪水直接流进水塘供应市民饮用,有些河溪则作灌溉用途,特别在新界一些尚有农民耕作的地区更为常见。溪畔两岸可供市民散步晨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有些比较大的河道更是划艇的好去处。此外,香港的河溪也是许许多多淡水鱼、昆虫和其它水栖生物的栖息地。

 

 

香港河溪的主要特色

香港的河溪有一些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反映了过去人类对河溪的使用以及各种水质问题的成因。本港的河溪一般均很短,而且水流量小。由于夏季经常有暴雨而秋冬天气则呈干旱,河溪水流亦因季节变化而异。和世界其它地方相比,香港并没有量大水深而缓流的大河,一向以来许多河溪的上游均被大量抽取作生活用水,导致下游的流量进一步减少,而河溪的冲刷和自净能力也相应下降,容易积聚污染物。

 

多年来香港河溪问题很多,而上游大量抽水导致河溪水流量减少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历来河溪一直承受多种人类活动所产生废物的排放,包括住宅污水、禽畜废物、工业废物和其它污水。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尚未实施水污染管制条例和管制措施,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量度河溪流量

本报告综合了过去20年来香港主要河溪的水质监测成果,探讨政府和环境保护署(环保署)为改善河溪水质所做的一些工作。在回顾此历史之前,我们先陈述一下香港的基本地理环境,使读者了解本港境内各种不同类型河溪和各地区问题。

 

本港河溪主要分布于四个区域:新界东部、新界西北部、大屿山、新界西南部及九龙。每区域的河溪都有一些共同的地理及历史特点。本报告内关于河溪的资料也按照地理分布归纳入四个不同的编章内。

 

另外,本报告亦经常提及分布全港各地的「水质管制区」。1980年《水污染管制条例》正式公布以后,政府便开始分阶段指定十个「水质管制区」和一些「附水质管制区」,来推进水污染管制工作。我们亦根据「水质管制区」来监测和评估全港河溪水质。以下章节将述各个「水质管制区」,并备有地图列明「水质管制区」的位置及范围。

 

 

新界东部

环保署在新界东部区域监测十条河溪,这些河溪分布于三个水质管制区内,在吐露港水质管制区内最重要的是沙田城门河,此外我们亦监测大埔区内的五条河溪、近西贡的三条河溪(牛尾海水质管制区)和一条位于将军澳的河溪(将军澳水质管制区)。

 

1980年代的蚝涌河

 

今天的蚝涌河

 

1980年代,新界东部大部分河溪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危害,但自从政府采取有效改善措施后,水质已得到显著的改善。比较过往20年来的水质显示,1986年新界东部接近四分之一(24%)的监测站的水质等级为「恶劣」或「极劣」,到了2005年没有任何监测站的水质处于此类情况。有关水质等级的数据请参阅本报告的第二章,而新界东部河溪的详细资料则载于第四章。

 

 

新界西北部

环保署在新界西北部区域共监测13条河溪,均位于后海湾水质管制区范围内,其中包括新界北区的三条重要河道、元朗附近的四条主要河道及位于流浮山的六条小河溪。

 

 

1980年代的梧桐河

 

今天的梧桐河

 

这些河溪均位于香港乡间地势平坦的地带,八十年代河流周围有许多禽畜农场,因此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加上平原上的乡村均无污水设施,家居污水直接排入河溪,令污染问题加剧。1980年代至今,河溪污染问题已有显著的改善,但公共污水管道仍未能伸展至区内的许多地段。新界西北部的禽畜农场数目在1980年代后期已开始锐减,但继续经营的农场仍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早在1986年,新界西北部所有监测的水质均属「恶劣」或「极劣」等级,而水质指标的总达标率则仅为21%。到了2005年,水质等级属「恶劣」或「极劣」的监测站位已减至42%,而水质指标达标率则提高至69%。有关水质等级及水质指标达标率的资料请参阅本报告的第二章,另外新界西北部河溪的详细资料则载于第五章。

 

 

大屿山

环保署在大屿山区域内共监测了两条河溪,其中包括南区水质管制区内的梅窝河和西北部水质管制区的东涌河。由于这两条河溪位置较偏远,而大屿山本身人口亦稀少,因此污染情况并不算严重,然而梅窝郊区的村民一向饲养禽畜,所以禽畜废物对梅窝河和银矿湾水质也构成一定的影响。

 

1980年代的梅窝河

今天的梅窝河

 

1986年水质监测刚开始时,大屿山区内河溪监测站只录得「普通」水质,而水质指标达标率为72%。到了2005年,所有监测站的水质均为「良好」或「极佳」,水质指标达标率也上升至99%以上。有关水质等级及水质指标达标数字的详细数据请参阅本报告第二章,而大屿山河溪的详细资料则载于第六章。

 

 

新界西南部及九龙

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西面始于屯门,一直延伸至维港东面出海口的鲤鱼门。在这区域内环保署负责监测四条河溪与启德明渠。其中包括位于西北部水质管制区的屯门河,维港水质管制区范围内的启德明渠及区内的另外两条小河溪,此外环保署也定期监测位于西部缓冲区水质管制区内深井附近的一条小溪。

 

八十年代中区内河溪的污染情况因地理位置而异,而污染源头则包括禽畜废物、住宅污水及工业废水。这区的水质过去20年来也有明显的改善。1986年水质监测计划刚启动时,八成以上监测站的水质均列为「恶劣」或「极劣」,到了2005年只有6%的监测站录得「恶劣」或「极劣」水质,而水质指标的达标率亦上升近一倍,由1986年的49%改善至2005年的88%。有关水质等级及水质指标达标数字数据请参阅本报告第二章,而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河溪的详细资料则载于第七章。

1980年代的屯门河

今天的屯门河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