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天製造大量廢物,為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環顧身邊,廢物分類回收桶隨處可見,傳媒也不時報導堆填區亮紅燈,香港市民開始意識到廢物問題極待解決。然而,提供廢物分類回收桶和堆填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廢物管理方法,不同的廢物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且費用可能十分高昂。在這方面,環保署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確保本港的廢物處理策略能針對根源,妥善地解決問題
香港每天製造大量廢物,為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環顧身邊,廢物分類回收桶隨處可見,傳媒也不時報導堆填區亮紅燈,香港市民開始意識到廢物問題極待解決。然而,提供廢物分類回收桶和堆填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廢物管理方法,不同的廢物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而且費用可能十分高昂。在這方面,環保署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確保本港的廢物處理策略能針對根源,妥善地解決問題。
專門處理低放射性廢物的設施
環境保護署現正在小鴉洲興建專門處理低放射性廢物的設施。有關設施設有24小時放射性監察,符合多項國際性的安全標準,並將在2004年啟用。
|
||||||||||||
處理廢物其實有不少途徑,最積極的方法當然是減少製造廢物,此外還可將廢物再用、回收、循環再造或轉化為能源,只有完全不能消減的廢物才送往堆填區。環保署為妥善管理香港的廢物,先後推行了多項計劃和建造符合國際標準的廢物轉運、處理和處置設施,然而礙於廢物不斷增加,這些措施只能作權宜之計,香港的堆填區確是不勝負荷。若廢物量繼續按目前幅度增長,本港現有的堆填區將會在6至10年後飽和,這是每位市民和環保署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我們應果敢作出決定和承擔,憑藉多年管理廢物的經驗和實力,為將來要處理的廢物,作出明智的選擇。
|
香港每天的都市固體廢物量多達9440公噸,足以堆滿超過3個奧運標準泳池。要妥善管理廢物,首要是減少廢物量,從而減輕處理和棄置廢物的需要。過去5年來,本港人口平均每年增長了0.8%,但都市廢物卻增加1.6%,由此看來,要減少製造廢物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
都市廢物是指住宅和工商業場所製造的廢物。目前,本港約41%的都市廢物循環再造,比率較2002年增長5%,原因是去年廢金屬回收價格特別高。至於家居廢物的回收率則較低,僅達14%左右。為鼓勵家居廢物回收,環保署先後推出多套計劃,當中規模最大的「屋邨三環奪保新紀元」早於1998年面世,試驗計劃甫推出便廣獲市民支持,共有41個屋苑參與。時至今日,這個運動已推展至1333個屋苑的158萬個家庭。2003年,經「屋邨三環奪保新紀元」回收的廢紙超過146000公噸,鋁罐9000公噸,膠樽1000公噸(詳見「公眾的環保意識」章節)。
除了家居廢物,環保署還推出多項回收舊電腦及舊電器等物品的試驗計劃,這類廢物目前並無回收市場,而透過計劃收集的產品一般會翻新再用或拆件以回收金屬及其他可循環再造物料。環保署構思這些試驗計劃並不是提供循環再造服務,而是向製造商展示回收舊電腦及電器的可行方法,讓他們承擔環保責任,自行安排循環再造。至於回收廢料所涉及的費用,必要時可附加在產品售價由顧客分擔。目前世界許多國家都已實行這類「產品責任計劃」,當中包括歐洲、日本及中國內地。在這方面,香港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
本港於2002年開始推展這類「產品責任計劃」,第一個目標是流動電話電池,環保署鼓勵製造商以自願方式參與,結果反應遜於預期。計劃效果未如理想,顯示我們仍需加倍努力,要進一步研究市場、流程安排及其可行性,此外並可能實施強制性回收計劃。2003年,環保署分別與社區服務機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和「聖雅各福群會」建立夥伴關係,協辦嶄新的試驗性循環再造計劃,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負責回收舊電腦,聖雅各福群會則回收舊電器和電子設備。經計劃收集的產品如仍能正常操作,便會捐贈有需要人士,其餘則拆件回收可循環再造物料。此外,我們亦展開了另一套試驗計劃回收舊車胎,同時正與輪胎業聯會、車主及其他權益方共商妥善安排,確保落實大規模回收計劃時可一揮而就。
除試辦各類廢物回收計劃外,政府還悉力宣傳廢物分類,冀盼更多市民養成這個良好的環保習慣。2003年3月,我們在4個屋苑舉辦為期12個月的「乾濕廢物分類試驗計劃」,每家每戶派發綠色和黑色垃圾袋,分別供盛載可回收的乾廢物和不能循環再造的濕廢物。在計劃首6個月,每天收集的綠色乾廢物袋超過1000個。
以上種種措施,都可助我們達臻2001年政府檢討《減少廢物綱要計劃》後擬定的目標-在2007年將都市廢物回收率提升至40%。都市廢物遽增固然是長遠隱憂,但卻不及建築廢物問題來得迫切。
在2004年,每日運往堆填區的廢物中約6600公噸為建築廢物,足佔廢物總額的38%。建築廢物量每年都不盡相同。>
分類回收惰性物料是減少建築廢物的方法之一,建築廢物中的泥土和石塊等都可作填海工程的再用原料,我們並完成了多項測試,將這類物料應用於混凝土、道路和渠務工程。政府為鼓勵業界盡量回收建築廢料,在2003年7月1日實施了一項新規定。現時所有公共工程的承建商投標時必須一併提交廢物管理計劃書,簡述如何在工地進行建築廢物分類和減少廢物產生。承建商順利承接工程後,政府會持續監察其表現,若遵守執行廢物管理計劃,便會發放特別款項。政府現正研究推出同類計劃,提倡私人工程承建商回收廢物。
另一個減少廢物的方案是直接向運輸或棄置建築廢物的經營者收費。這套制度在許多國家已推行多年,越南、秘魯以至瑞典和加拿大都有實例。2003年12月,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期待已久的建築廢物徵費建議書,相關法例已於2005年1月通過立法會。根據法例,在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棄置惰性建築廢物每公噸收費27元;含最少50%惰性廢物的混合廢料可運往篩選分類設施,每公噸收費100元;含不足50%惰性廢物的混合廢料則可運往堆填區,每公噸收費125元。以上收費與其他國家相比屬中低水平,收費制度實施後,香港便可與其他國家看齊,以污者自負為原則,由廢物生產者分擔政府的廢物管理開支。
廢物減量是針對問題根源的治本之道,環保署一直以此為優先策略,可是減少廢物措施只能把廢物控制在合理水平,絕對不能令廢物從此消失,因此我們必須雙管齊下,透過處理程序縮減廢物體積,從而延長堆填區的使用壽命。
香港每日產生大量廢物,但可堆填的土地卻極緊絀,因此必須透過處理程序紓緩壓力,只有這樣才可確保整體管理工作的成效。以往,本港曾使用焚化爐處理廢物,但這些設施既不符合現今的國際標準,亦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在1990年代初先後停用。2002年,環保署在香港本地和海外徵求建議方案,邀請有興趣的機構提交意向書,結果接獲59份建議書。署方去年已就這些方案的技術、土地需求、成本、使用壽命和環境影響進行研究,並成立以非政府官員,專業人士和綠色團體等為主的諮詢小組,專責監督有關的研究。
諮詢小組現已將建議書分為6大類:堆肥、厭氧分解、氣化、機械及生物混合處理技術、作為生產水泥燃燒程序時所需的燃料,和焚化。有些市民或會奇怪焚化為何在上述考慮之列,但焚化爐技術近年不斷進步,新一代設施跟以往的舊型號迥然不同,環保標準極高,目前許多先進國家如瑞典和德國等均已採用。以上的廢物處理建議將待至2004年公眾諮詢後才會定案。
|
||||||
除了縮減廢物體積之餘,危險或難以處置的廢物亦需要得到適當處理。環保署早於1991年設立禽畜廢物堆肥廠,另於1993年開設化學廢物處理中心。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位於青衣,設備十分完善,可處理多種化學及危險廢物,2003年並添置新穎設備以處理熒光燈管及慳電燈泡等含汞廢物。
醫療廢物
醫療廢物是需要特別處理的。這類廢物目前是運往環保署轄下兩個堆填區棄置於預先特別挖掘的坑內。環保署於2003年向立法會建議修訂法例,管制收集和處置醫療廢物。修訂一旦實施,醫護人員需安全妥善地儲存醫療廢物,然後交予持牌廢物收集商運往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焚化。環保署是經過詳細諮詢醫療界後才擬訂這套新計劃,現正等候立法會通過。 |
|||||||||||||
儘管我們可以努力減廢和將廢物處理致低量的水平,最後仍會有不少廢物需要棄置。根據1989年的最初規劃,本港3個策略性堆填區可運作至2020年,可惜其後廢物量激增,大大縮短了使用壽命,按照目前估計,堆填區將分別在2011至2015年間飽和,趕建新堆填區實在刻不容緩。上文提及的減廢和處理措施往往需時研究統籌,對解決堆填區滿溢問題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營運中的香港廢物處理及處置設施
放大圖 |
|
展望至2050年,香港需另設5億公噸容量的堆填區方可應付需求。現有堆填區僅可提供1億公噸空間,即使擴建亦只能再容納1億公噸廢物,餘下的3億公噸廢物必須另尋地點處置。儘管廢物問題迫在眉睫,但新堆填區選址和建設卻需要一定時間。可幸的是,2003年環保署已採取多項解決行動,其中有關擴建現有堆填區和新堆填區選址的研究已於4月份完成,研究報告贊同立刻落實建議中的擴建工程。至於新堆填區選址,研究指出由於香港土地供應緊張,故只有兩三個地點可劃作廢物堆填區,另亦建議立刻著手研究選址,以早日敲定適當地點。環保署將就現有堆填區的擴建計劃和新堆填區選址諮詢公眾。
香港刻下正面對嚴峻的廢物危機,未來數年我們必需作出決擇,落實新的廢物管理設施、選址和經費籌措方案。這些決定需要普羅大眾的參與和意見,更需要大家衷誠諒解,本著共識解決這個屬於你我的環境問題。一如上文所述,廢物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問題,決不是找個空曠地點挖洞堆填那麼簡單,我們最終採取的方案必須安全而毋損公眾健康與環境。解決廢物問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位香港市民的義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