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 泳 滩 水 质 监 测 20 年

| 署长的话 | 绪言 | 泳滩水质监测计划 | 监测泳滩水质 | 香港泳滩的级别和等级 | 事故应变 | 向公众发放泳滩水质资料 | 2005年最新泳滩水质概况 | 往年泳滩级别参照 | 补充资料 |


 
泳滩水质监测计划
 
环保署于1986年执掌监测泳滩水质的工作后,不断改良、调整和扩展「泳滩水质监测计划」。时至今日,我们的监测范围遍及全港40多个泳滩,除了监察和测试泳滩水样本外,还负责编制关于本港泳滩的信息,以供市民使用和查询。
 
监测计划简介

1986年以前,本港泳滩水质的监测工作由3个政府部门分担(前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工程拓展署),当时的制度既欠缺效率亦难以协调,政府遂于1986年将泳滩水质监测的任务交予新成立的环境保护署执行。一如绪言所述,环保署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可靠的科学结论作为基础,以推行「泳滩水质监测计划」。此外,我们悉力确保监测工作达到最高效率和准确度,同时广泛向公众发布泳滩水质的资料。

 
进行监测的泳滩

[交通方便的泳滩毗邻高密度住宅大厦图片]

香港有许多海滩,有些与市区仅有咫尺之距,有些则十分偏远,必须乘船或攀山越岭才可到达,但不管远近,每个泳滩均风景迷人令人向往。每年漫长的夏季,碧海银沙的泳滩正是畅泳和消闲的好去处。这些泳滩当中,部份经由政府刊登宪报公布,给予完善的维护和管理,开放予公众使用。宪报公布的泳滩设有更衣室、厕所和冲身设施,开放时更有救生员当值。

 

[1994年黄金泳滩进行泳滩建造工程图片]

1986年,全港共有41个宪报公布的泳滩。这些泳滩均由环保署监测水质,此外亦有监测10个当时被考虑列为刊宪公布的泳滩。20年后的今天,虽然宪报公布的泳滩总数依然是41个,但泳滩的名录却有改变,例如白沙洲和露营湾早于1995年10月从宪报中删除,而蝴蝶湾和黄金泳滩则分别于1987年和1995年列为宪报公布泳滩(本报告的统计数字和图表并不包括两个已被删除的泳滩)。

 
2005年,41个宪报公布泳滩中共有32个开放予公众使用,9个关闭,当中7个因水质欠佳而关闭,其余两个则因为泳客稀少和资源分配等原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决定)暂停开放。环保署除了在所有宪报公布泳滩进行水质监测外,年内还监测两个非宪报公布泳滩:龙尾和愉景湾泳滩。
 
环保署监测的泳滩
南区
西贡区
荃湾区
屯门区
离岛区
大埔区
大浪湾
舂坎角
深水湾
夏萍湾*
中湾
浅水湾
石澳后滩*
石澳
南湾
圣士提反湾
赤柱正滩
龟背湾
清水湾第一湾
清水湾第二湾
厦门湾
桥咀
银线湾
三星湾
钓鱼湾*
近水湾*
更生湾*
双仙湾*
海美湾*
丽都湾*
马湾东湾
汀九湾*
蝴蝶湾
旧咖啡湾
新咖啡湾
青山湾
黄金泳滩
加多利湾

长洲东湾
洪圣爷湾
观音湾
芦须城
下长沙
贝澳
银矿湾
塘福
上长沙
愉景湾**

龙尾**
* 已关闭泳滩
** 非刊宪泳滩
 
监测次数
环保署自1986年执行泳滩水质监测工作后,增加了监测的频率。在此之前,宪报公布泳滩在泳季期间每两星期抽取水样本监测一次,非宪报公布泳滩则每月监测一次。本署接管工作以来,多次调整了监测次数,目前每年泳季期间宪报公布泳滩每月最少进行三次水质监测,假如水质突然恶化,监测密度更会相应增加。
 

整年泳滩水质监测的密度乃视乎季节和个别泳滩的状况而定。本港有多个热门泳滩全年均开放予公众使用,包括清水湾第二湾、深水湾、黄金泳滩及银线湾。环保署全年每月最少在这些泳滩抽取水样本三次进行监测,至于其它宪报公布泳滩大部份只于3月至10月泳季期间开放(个别泳滩每年4月才开放,有些泳滩则于11月才关闭)。每逢泳季,环保署每月最少在各泳滩抽取水样本三次,非泳季则减为每月一次。两个非宪报公布泳滩在泳季内每月抽取水样本两次,非泳季减为每月一次。

 
泳滩监测次数
泳滩 监测次数
泳季* 非泳季
全年开放的宪报公布泳滩** 每月至少三次 每月至少三次
其它宪报公布泳滩 每月至少三次 每月最少一次
非刊宪泳滩 每月至少二次 每月一次
* 三月至十月
** 清水湾第二湾、深水湾、黄金及银线湾泳滩
 
水质指标
环保署于1980年代后期订定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环境水质标准,沿用至今,我们称之为「水质指标」。泳滩的水质指标订定海水大肠杆菌含量的可接受水平。大肠杆菌是粪便污染的可靠指标,研究显示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与游泳引致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例如皮肤病和肠胃疾病)。
 
1990年代修订的最新水质指标是以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作为依据,研究对象是本港泳滩的泳客。水质指标是以每年3月至10月泳季期间所收集样本的大肠杆菌含量几何平均值计算,每100毫升海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不应超过180个。
 
为确定泳滩海水是否达到水质指标,环保署会在每个泳滩定期抽取样本测试,然后利用整个泳季的检测结果作评定。监测的程序如下:环保署人员每月抽取海水样本最少三次(或更频密),每次抽样的相隔时间为3至14天。海水样本会进行大肠杆菌分析,并记录结果。泳季结束后,环保署便计算所有海水样本的大肠杆菌含量的几何平均值,评估是否符合每100毫升海水不超过180个的水质指标。
 
制定泳滩水质指标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1986年环保署接管泳滩水质监测工作初期,当时沿用的水质指标订明「以最近5次连续抽取的海水样本中位数计算,每100毫升海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不应超过1,000个」。这套指针取自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发表的建议水平,但却没有以流行病学研究作为依据,评估泳滩海水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
 

[在本港泳滩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图片]

当年,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建议指针的同时,亦促请全球国家和地区各自进行科学研究,藉此开发更准确而具地区代表性的水质指标。环保署于1980年代后期展开相应行动,与本港多间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很明确,显示大肠杆菌是评估香港市民因游泳而感染疾病病发率的最佳指标,此外研究亦确定大肠杆菌含量的几何平均值与游泳引致的肠胃病和其它疾病的发病率有直接的关系。

 
环保署根据研究成果,在1990年代初修订了早前沿用的水质指标,将水质的分级与游泳引致的疾病风险挂钩。这套经验证而科学化的系统一直沿用至今,可让泳客了解在个别泳滩游泳感染疾病的风险。
 

 



此 页 完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