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以前,本港泳灘水質的監測工作由3個政府部門分擔(前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工程拓展署),當時的制度既欠缺效率亦難以協調,政府遂於1986年將泳灘水質監測的任務交予新成立的環境保護署執行。一如緒言所述,環保署進行了流行病學研究,建立可靠的科學結論作為基礎,以推行「泳灘水質監測計劃」。此外,我們悉力確保監測工作達到最高效率和準確度,同時廣泛向公眾發布泳灘水質的資料。
[交通方便的泳灘毗鄰高密度住宅大廈圖片]
香港有許多海灘,有些與市區僅有咫尺之距,有些則十分偏遠,必須乘船或攀山越嶺才可到達,但不管遠近,每個泳灘均風景迷人令人嚮往。每年漫長的夏季,碧海銀沙的泳灘正是暢泳和消閑的好去處。這些泳灘當中,部份經由政府刊登憲報公布,給予完善的維護和管理,開放予公眾使用。憲報公布的泳灘設有更衣室、廁所和沖身設施,開放時更有救生員當值。
[1994年黃金泳灘進行泳灘建造工程圖片]
1986年,全港共有41個憲報公布的泳灘。這些泳灘均由環保署監測水質,此外亦有監測10個當時被考慮列為刊憲公布的泳灘。20年後的今天,雖然憲報公布的泳灘總數依然是41個,但泳灘的名錄卻有改變,例如白沙洲和露營灣早於1995年10月從憲報中刪除,而蝴蝶灣和黃金泳灘則分別於1987年和1995年列為憲報公布泳灘(本報告的統計數字和圖表並不包括兩個已被刪除的泳灘)。
長洲東灣 洪聖爺灣 觀音灣 蘆鬚城 下長沙 貝澳 銀礦灣 塘福 上長沙 愉景灣**
整年泳灘水質監測的密度乃視乎季節和個別泳灘的狀況而定。本港有多個熱門泳灘全年均開放予公眾使用,包括清水灣第二灣、深水灣、黃金泳灘及銀線灣。環保署全年每月最少在這些泳灘抽取水樣本三次進行監測,至於其他憲報公布泳灘大部份只於3月至10月泳季期間開放(個別泳灘每年4月才開放,有些泳灘則於11月才關閉)。每逢泳季,環保署每月最少在各泳灘抽取水樣本三次,非泳季則減為每月一次。兩個非憲報公布泳灘在泳季內每月抽取水樣本兩次,非泳季減為每月一次。
[在本港泳灘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圖片]
當年,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建議指標的同時,亦促請全球國家和地區各自進行科學研究,藉此開發更準確而具地區代表性的水質指標。環保署於1980年代後期展開相應行動,與本港多間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進行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結果很明確,顯示大腸桿菌是評估香港市民因游泳而感染疾病病發率的最佳指標,此外研究亦確定大腸桿菌含量的幾何平均值與游泳引致的腸胃病和其他疾病的發病率有直接的關係。
此 頁 完 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