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的河溪
新界东部范围内有十条河溪,分布于三个水质管制区内。这些河溪全部注入香港东部海域的内湾,其中有六条流入吐露港:包括沙田的城门河、大埔市区的林村河及大埔河、大埔郊区的大埔滘溪、山寮溪及洞梓溪,其余有三条河溪则流入西贡牛尾海:包括蚝涌河、沙角尾溪及大涌口溪,另外井栏树溪是流入将军澳湾的唯一河溪。
[新界东河溪监测站位置图显示2005年水质指数等级图片]
1986年情况
新界东部包括一些本港最先建立的水质管制区,这些管制区于八十年代后期划定。虽然区内河溪的污染程度不算特别严重,但部分内湾(尤其是吐露港)容易出现水质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滋生问题。吐露港因被陆地包围,只有一狭窄的水道出海,潮汐难以冲刷净化湾内聚积的污染物。八十年代期间,由于吐露港经常出现红潮,故首先成立吐露港及赤门海峡水质管制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吐露港水质。
八十年代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未经处理的禽畜废物和乡村污水。随新界的新市镇迅速发展,工商业设施日渐增多,当中有些楼宇非法接驳排污渠(即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雨水渠系统而非污水渠),导致河溪污染问题加剧。1986年间,区内24%的监测站水质指数等级为「恶劣」或「极劣」,同年全区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仅为57%。为解决问题,政府推行了多项改善措施消减污染。
[1980年代及2005年新界东各河溪水质指针达标率图片]
1988年6月,政府根据《废物处置条例》实施了「禽畜废物管制计划」,这套计划可算是初期所推行成效最为显著的措施。计划推行后,新市镇和市区内全面禁止饲养禽畜,其它区域的禽畜业亦受到管制,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新界东部十条河溪集水区范围内已没有任何禽畜农场经营。
此外,环保署在每个水质管制区建立后即开始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1987年4月1日起,署方在吐露港及赤门海峡水质管制区(范围涵盖沙田及大埔) 首先展开执法行动。自1989年8月1日起开始在牛尾海水质管制区内(范围涵盖西贡)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而将军澳水质管制区(范围涵盖将军澳)则于1989年8月1日开始执法。
环保署的执法行动主要是通过发放排污牌照和检查污水排放是否符合牌照所订的标准。工厂必须向环保署申请排污牌照,并且遵守所有排污条款及条件,把经过适当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污水渠。此外,环保署人员亦搜查非法接驳排污渠道,一旦发现便会追查负责人,使其拆除和纠正非法排污。
许多乡村尚未接驳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本身的化粪池往往会因为维修不善而溢漏,加上厨房浴室污水的排放更造成严重河溪污染,而暴雨过后问题会更加严重。环保署定期到乡村巡查,指导户主如何维持化粪池运作以减少污染。
[蚝涌河安装旱季截流设备改善水质图片]
要清除所有非法接驳的排污渠和扩展公共污水收集系统至全港各地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为尽量减低河溪污染,政府在污染源下游建设了旱季截流设备。顾名思义,该设备可阻截染污河水使其流至污水渠,继而输往污水处理厂。自1992年至今,政府已分别在沙田、大埔及西贡建设这类装置,以纾减河溪污染。
然而旱季截流设备仅是临时性的减污措施,要彻底改善河溪水质,完善全港的污水系统才是治本之法。1993年,政府开始推行「吐露港及牛尾海污水收集整体计划」的建议,在新界东部70多个无污水收集设施的乡村和地区建立了公共污水管道,至2005年为止,受惠的村屋超过4,000间。
[1986及2005年新界东河溪水质指数评级图片]
以上措施大大促进了区内河溪水质的改善。从以上附图可见,2005年区内没有任何监测站的水质被评为「恶劣」或「极劣」,而近四分之三的站位录得「极佳」的水质,同时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亦上升至93%,远高于20年前的57%。
水质指标达标率未能升上至100%的主要原因是区内仍有零散村落尚无公共污水收集系统,乡村污水导致部分监测站的大肠杆菌水平偏高(>10,000个/100毫升)。展望未来十年,政府将按照各区的污水收集整体计划,进一步将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扩展至尚无污水管道的地区。下表详列新界东部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的实施时间表。
[吐露港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检讨计划乡村污水工程的实施时间表图片]
[牛尾海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检讨计划乡村污水工程的实施时间表图片]
个案研究:城门河
[城门河是新界东部最大河流图片]
城门河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个案,透过它可了解过往新界东部地区所面对的问题和20年来改善水质的成果。城门河的支流汇集于沙田市中心,经城门河道流到吐露港,河流集水区占地37平方公里,面积为新界东部之冠,城门河的主要支流包括观音山溪、田心明渠、火炭明渠、大围明渠及小沥源明渠。城门河主河道下游原为吐露港的一部分,填海后才成为河道。近年水质改善后,城门河主河道成为居民划艇和进行船艇赛事的热门场地,其中包括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
回想八十年代,城门河状况堪虞,区内的工商业污水、禽畜废物、无污水收集系统的乡村污水和来自新市镇的非法接驳污水渠将污水排入河内,造成严重污染,其中以大围、火炭和小沥源明渠的污染情况最为严竣,持续录得「恶劣」水质等级,河水淤黑而臭气熏天。大围和火炭明渠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商业及住宅污水非法接驳排污渠所致,而小沥源明渠则受附近禽畜农场污染影响。城门河主河道的情况稍好,水质等级为「普通」,但因受到支流污染物的影响,加上潮汐水流缓慢,净化能力不足,因此当时城门河里几乎没有水生物栖息。
[火炭明渠 (TR17) 的铜含量图片]
1987年4月1日,政府正式设立吐露港及赤门海峡水质管制区,授权环保署在区内执行水质污染管制措施。管制区内所有污水排放必须经过适当处理,环保署并手调查沙田及附近地区非法接驳排污渠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采取行动,拆除了许多非法接驳的排污渠,其中以大围及火炭明渠附近最多。自环保署采取行动后,火炭明渠的水质有明显改善,由于火炭是工业区,重金属等工业污染物实时大幅减少。从附图可见,1989年至1990年间火炭明渠的铜含量大幅下降,1990年至今一直维持于低水平。
[小沥源明渠 (TR23L) 的凯氏氮含量 图片]
如上文所述,当「禽畜废物管制计划」于1988年6月24日正式推行后,许多农民均按例将市区内的禽畜农场关闭。城门河的禽畜废水主要来自小沥源明渠,而1989年新法例实施后河水水质实时得到改善,其后6年明渠的水质持续改善,至1996年为止,区内已没有任何禽畜农场运作。附图表显示小沥源明渠自1989年以后凯氏氮总含量(主要来自禽畜废物产生的氨及有机氮)显著减少。
影响城门河水质的第三大污染源是城门河集水区一带数十条并无公共污水服务的乡村。这些村屋用较简单的化粪池处理污水,每逢暴雨后化粪池往往溢漏造成污染。
[城门主河 (TR19I) 的大肠杆菌含量图片]
要彻底解决乡村污染问题,必须为村户提供公共污水设施,同时亦需要户主合作,将村屋接驳至建成的公共污水管道。自1992年起,政府在一些主要的乡村下游安装旱季截流设备为临时措施,将污染河水引至污水渠。随「吐露港污水收集整体计划」第一期工程的展开,城门集水区约有30个乡村已顺利接驳了公共污水渠。1996年至2005年间,区内共有1,500多间村屋(居住人口11,000人)已备有公共污水系统,收集的污水经管道输往沙田污水处理厂处理。至于目前尚未接驳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统的乡村,则会继续以旱季截流设备作临时措施,环保署亦会积极指导村民如何妥善维持化粪池运作,把污染风险减至最低。结合以上的环保措施,城门河水质近年显著改善,如附图所示,水中大肠杆菌含量近年来持续下降。
城门河主河道的潮汐水流缓慢,污染物容易沉积在河床淤泥里,引致溶解氧水平下降,河水散发出「恶臭」。为解决气味问题,政府于2001年至2005年间推行「城门河环境改善工程」,挖掘河床上的污染沉积物及应用生化方法处理淤泥,改善沉积物质素。时至今日,城门河畔不再发出难闻气味,河里更有鱼类和其它水生物栖息。附近居民都喜欢到城门河划艇,或在河畔散步、踏单车和垂钓。
我们可透过简单的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各项措施的成效。1987年城门河的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仅为42%,其后一直上升至2005年的87%,同年城门河十个监测站的水质指数已达「良好」或「极佳」等级。
政府已有计划进一步将公共污水网络扩展到城门集水区的十几条乡村,而部分工程现已动工。随更多村屋接驳至公共污水渠,城门河水质可望进一步改善。
大埔河溪调查
[林村河上游为饮用水集水区图片]
环保署定期监测位于大埔区一带的五条河溪。其中两条河流分别是经林村谷流入大埔市中心的林村河,以及由打铁屻向北流的大埔河。这两条河在大埔市中心汇合,继而流入吐露港西部。区内其它三条水道属小型河溪,均位于大埔乡郊:大埔滘的大埔滘溪、船湾的山寮溪及洞梓溪。
八十年代这些河溪的污染问题与城门河相似,虽然污染程度不及城门河严重,但政府亦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使水质得到改善。当时大埔河13个监测站中五个录得「极劣」至「普通」水质等级,到了2005年所有站位的水质指数等级均改善至「极佳」或「良好」。大埔区内受监测河溪的水质指标达标率均超过90%。和城门河一样,随更多村屋接驳了公共污水管道,水质可望进一步改善。
西贡河溪调查
[流入牛尾海的大涌口溪图片]
环保署在西贡附近监测的三条河溪包括蚝涌河、沙角尾溪及大涌口溪,这些河溪分别位于同名的集水区内。西贡区以乡郊为主,偏僻地带的乡村大部分没有公共污水渠,因此八十年代西贡河溪的污染主要来自乡村污水及禽畜废物,另外亦有些工厂产生污染。1980年代后期,区内六个监测站中四个站位录得「普通」至「极劣」的水质指数等级,自从政府推行了上文所介绍的消减污染措施后,水质逐渐地好转,到了2005年所有监测站的水质均达至「极佳」,而三条河溪的水质指标达标率均介乎于98%至100%之间。目前政府正分阶段展开「牛尾海污水收集整体计划」的污水工程,工程完成后水质将会进一步改善。
将军澳水道调查
[井栏树溪下游图片]
环保署在将军澳水质管制区内只监测一条水道:井栏树溪。河溪集水区内的村屋大部分未有污水管道,八十年代后期井栏树溪三个监测站的水质指数等级皆为「普通」至「极劣」,到了2005年实施上述各种改善措施后,各站的水质等级上升到「普通」至「极佳」。位于井栏树村附近的上游监测站(JR3)于2005年录得「普通」水质,但河道中下游水质则较佳,原因是井栏树溪中游地势高,水泻急,水中的含氧量增加,而河道净化能力亦相应提高。下游监测站的水质等级为「极佳」。为了改善上游水质,政府计划在2013年前按照「牛尾海污水收集整体计划」扩建井栏树附近各乡村的公共污水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