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的河溪
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覆盖的土地广袤,从屯门以西的龙鼓滩一直伸展至维多利亚港东端。环保署在区内监测五条河溪:屯门附近的屯门河;荃湾附近的排棉角溪及三潭溪;葵涌的九华径溪;位于九龙市区的启德明渠。
[新界西南及九龙河溪监测位置图显示2005年水质指数评级图片]
概况
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的地势差异很大,受监测的五条河溪各有不同特质和历史问题。屯门河是区内主要水道,八十年代期间受不同的污染影响,其中包括禽畜农场、无污水管道的村屋、家庭工业及非法接驳排污渠等;屯门河以东的排棉角溪流入钓鱼湾,污染源主要来自禽畜废物;荃湾附近的三潭溪则受工业污水影响;至于区内最东端的九华径溪和九龙市区主要雨水渠道启德明渠则主要受非法接驳排污渠的污染。
在1986年环保署刚开始推行水质监测时,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的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仅为49%。因九龙启德明渠为雨水渠道,水质指标并不适用,故本报告内所有水质指标达标率均不包括启德明渠在内。同年,只有13%的监测站录得「良好」水质指数等级(无任何站位为「极佳」等级),7%录得「普通」等级,大部分站位均为「恶劣」(47%)或「极劣」(33%)等级。为了消减区内河溪污染,环保署于1980及1990年代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水质。
[1980年代及2005年新界西南河溪水质指针达标率图片]
本报告提及多项主要政府措施改善河溪水质,其中包括1988年6月实施的「禽畜废物管制计划」和按照《水污染管制条例》的规定划定水质管制区。政府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建立了涵盖屯门的西北部水质管制区,于1993年6月1日指定涵盖荃湾西部的西区缓冲区水质管制区。另外也先后于1994年4月1日及1995年9月1日指定范围涵盖荃湾及葵涌的维多利亚港(第一期)水质管制区和包括九龙半岛的维多利亚港(第二期)水质管制区。此外,并于九十年代开始实施污水收集整体计划,进一步解决河溪污染问题。
[1986及2005年新界西南及九龙的河溪水质指数评级图片]
到了2005年,新界西南部及九龙河溪的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已提升至88%,水质指数等级亦有显著的改进,区内28%监测站为「极佳」,66%为「良好」,仅6%录得「恶劣」等级,而无「普通」和「极劣」等级。虽然水质指数等级的变化显著,但2005年河溪大肠杆菌含量依然偏高,其中屯门河上游站位(TN1)尤其严重,年度几何平均数为每100毫升240,000个,细菌污染主要来自无污水管道的村屋。随更多乡村将接驳入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情况可望有所改善。
研究个案一:屯门河
[图片屯门河已没有禽畜废物污染]
屯门河是屯门区的主要河流,它从蓝地开始向南流,贯越狭小山谷进入屯门市中心,经屯门避风塘入海。屯门河集水区的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
八十年代后期,屯门河水质极差,上游污染情况比下游严重,当时两个上游监测站均录得「极劣」等级,距离污染源较远的下游监测站等级为「恶劣」。
[屯门河 (TN1) 的氨氮含量图片]
禽畜废物是屯门河主要的污染源,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1988年6月「禽畜废物管制计划」开始实施,和本港其它地区一样,屯门河集水区内的禽畜农场污染量迅速减低,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区内大部分农场均已结业,及至1996年完全消失。从附图可见,「禽畜废物管制计划」对消减禽畜废物污染发挥了显著的成效。
1992年4月1日,政府正式设立了西北部水质管制区,环保署亦随即开始在区内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的规定。其后两年,屯门市中心大部分非法接驳的污水渠均被拆除,工厂也必须依照规定适当地处理污水。
以下图表显示两项和工业及住宅污水污染相关的参数。前者显示九十年代初期实施《水污染管制条例》后来自工业排放的铬含量下降,后者是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和沿岸多项污水收集工程完竣后屯门河大肠杆菌含量的减少情况,污水收集工程包括在井头村建造旱季截流设备、改善兆康苑附近的旱季截流设备和更换不合规格的污水渠等。
[屯门河 (TN3) 的铬含量图片]
[屯门河 (TN5) 的大肠杆菌水平图片]
到了2005年,屯门河水质指标达标率已改善至83%,六个监测站中五个站位已达到「良好」或「极佳」水质等级。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由于屯门水质的改善,附近风景优美的泳滩水质亦相应好转,为市民提供更安全怡人的水上活动场所。其中的青山湾泳滩由于以往水质欠佳而关闭了20多年,终于在2005年重新开放给市民游泳。
除了最上游监测站(TN1)以外,屯门河水质总体尚佳。该站水质指数等级为「恶劣」,大肠杆菌含量也很高(240,000个/100毫升),原因是附近无污水管的村屋持续排污造成污染。「屯门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其检讨计划规划在未来十年内为屯门一带40多个乡村建设公共污水管道,相信情况将有进一步的好转。
研究个案二:启德明渠
[图片启德明渠流经人口稠密的九龙东南部地区]
九龙和香港岛一样,市区内的水道寥寥可数,因过去数十年许多河溪被铺盖成为雨水渠。启德明渠正是一条位于九龙东南部旧启德机场上游的雨水渠,它的集水区涵盖多个人口稠密地区,包括新蒲岗、钻石山、慈云山、黄大仙和九龙城。启德明渠于八十年代水质严重污染,因区内有大量来自工厂的非法接驳排污渠将污水排入明渠,此外还有附近寮屋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负荷过重的残旧污水管溢漏等问题。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启德明渠所有六个监测站的水质均评为「恶劣」或「极劣」等级。
环保署为了改善启德明渠水质,第一步工作就是改善污水渠问题。东九龙和九龙北部及南部污水收集整体计划为该区规划了多项污水工程,这些工程在九十年代陆续动工,当中包括沿启德明渠建造旱季截流设备以截止污染雨水,以及更换负荷过重又残旧的污水设施。另外政府更清拆集水区内的寮屋,减少排进启德明渠未经处理的污水。
1995年,政府划定了维多利亚港(第二期)水质管制区,环保署先调查区内非法接驳排污渠污染的情况,继而拆卸非法接驳的污水管道。由于该区人口稠密,渠管和误接渠管纵横交错,加上一些长期污染者采取对立态度,这项工作实施时非常艰难。
2001年12月,环保署(东区)区域办事处开展了「海星行动」,组成专门队伍处理启德明渠污染问题。其后数年,这队人员全面地巡查了集水区内所有误驳渠管并进行深入调查,除了对污染者采取法律行动外,并与物业管理业界紧密合作,协力改善渠管误驳情况。
「海星行动」第一个目标是旧式住宅楼宇和寮屋区。负责的队伍进行了三次广泛的渠道调查和四次闭路电视调查,此外并应用色粉测试法追踪误驳污水管的源头,以及打击熟食档和在后巷清洗碗碟的食肆。这项行动需要高度的耐性和毅力,环保署人员在追查擅驳污水管源头时,经常需要沿错综复杂的污水管和进入沙井追踪,偶尔更遭不友善的楼宇业主阻挠。最终「海星行动」圆满结束,共找到了90处误驳雨水管,截至目前为止逾九成误驳个案经已得到矫正。
[启德明渠 (KN4) 的化学需氧量图片]
除了上述行动外,一项距离启德明渠较远的海水污染改善计划亦为明渠带来不少益处。政府于1995年开始推行吐露港污水输出计划,目的是把沙田及大埔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水改道排放至吐露港水域之外,藉此改善港内水质。经过处理的污水被改道输至启德明渠排放,结果使明渠水质受惠。因明渠的流量有显著的增加,除了促进水体曝气外更提高其冲刷能力,使整体水质有所改善。
在2003年底,启德明渠内装置的旱季截流设备进行了一项全面的改善工程,转换为密闭式导管,以纾缓渠水恶臭的问题。改善过的密闭导管可更有效地堵截污染雨水,输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及至2005年,启德明渠六个监测站的水质有了大幅改善,水质指数为「良好」或「极佳」等级。由于近年来沙田及大埔污水处理厂进行改良设施后,处理过的污水达到前所未有的低污染水平,启德明渠的水质等级更进一步改进,使明渠内再有鱼类栖息,鹭鸟重临。
荃湾及葵涌河溪
[三潭溪近年来水质为「良好」至「极佳」图片]
在新界西南部及九龙区有三条较小的河溪(排棉角溪、三潭溪及九华径溪),其集水区也较小,环保署对它们进行长期监测。由于过去20年来推行了多项河溪水质改善措施,河溪的水质已逐渐好转,2005年水质指标达标率已达87%至97%。近年,小溪各监测站均录得「良好」或「极佳」水质指数等级。
由于河溪集水区内尚有一些楼宇没有公共污水管道而造成粪便污染,有些监测站位的大肠杆菌含量依然颇高(>10,000个/100毫升)。为了减低污染,政府已开始在三潭溪附近一些楼宇进行污水管接驳工程,另外也分阶段在排棉角溪集水区内兴建公共污水管道,工程预计在2009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