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的河溪
新界西北部范围内共有13条环保署监测的河溪,它们分别流入深圳河或直接流入后海湾。这13条河溪全部位于后海湾水质管制区范围内,其中梧桐河、双鱼河和平原河是北区的三大河道;元朗河、锦田河、天水围明渠及锦绣花园明渠是元朗区的主要河溪,其余六条水道则是流浮山一带的小溪流。
[新界西北部各监测河溪位置图显示2005年水质指数等级图片]
概况
新界西北部除了近几年发展的上水、粉岭、元朗和天水围新市镇外,其余乡村大部分没有公共污水渠。这一带是本港最平坦肥沃的土地,以往一直用于发展农业、鱼塘和禽畜业。区内部分河溪流经的平原以往经常发生泛滥问题,到了夏天雨季情况尤其严峻。过去数十年来政府悉力采取措施防洪,其中一项措施是拉直、扩阔、加深多条河溪的河道和重铺河床,这些工程改变了许多河溪的自然特性。
[锦田河早年是天然水道图片]
[锦田河于1990年代中进行河道改善工程加建渠道图片]
八十年代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农业废物和无污水管道的住宅、工商业处所的排放或径流水。由于新界西北部禽畜农场密集,污染程度也特别高。污染源严重损害了河溪水质和健康状况,以致1986年水质指标达标率只有21%,同年九个河溪监测站均录得「极劣」水质指数等级。政府于八十年代开始推行多项措施减少污染改善水质。
[1980年代及2005年元朗及北区的主要河溪水质指针达标率图片]
[1980年代及2005年流浮山附近的小溪的水质指针达标率图片]
1988年6月政府开始实施「禽畜废物管制计划」,使新界西北部河溪受惠不浅。此计划推行后,新市镇和市区全面禁止饲养禽畜,其它地区的禽畜农场亦需将废物先处理至指定标准,方可排放,此外政府还向自愿结业的禽畜农户发放特惠补偿金,结果区内的禽畜农场数目锐减。与此同时,政府亦提供免费废物收集服务,致力减少余下农场的污染量。在多管齐下的措施下,1988年至1990年代间区内河溪的水质有大幅度的改善。
1990年12月1日,政府正式设立了后海湾水质管制区,使环保署可在管制区内执行《水污染管制条例》。环保署立即推展减污计划,要求工商业处所及未有污水管道的乡村处理各自产生的废水,以免污染河溪水质。
[图片1986及2005年新界西北河溪水质指数评级]
过去20年,虽然环保署在新界西北部实施了不少措施整治河溪污染,但到目前为止水质仍有改善的空间。区内六条小河溪的情况现已完全逆转,2005年水质指标达标率已达93%至100%,83%监测站水质指数等级为「极佳」,17%为「良好」。然而七条主要河道的改善进度则较为缓慢,2005年水质指标达标率介乎于37%至85%之间,虽然达标率远超八十年代,但仍不理想。另外2005年内有56%监测站的水质指数等级被评为「恶劣」或「极劣」。
河溪持续污染的主因是区内尚有数百个禽畜农场,无公共污水收集系统的村落超过100个,村民人数甚多。我们不可忘记这些河溪改善的幅度相对于八十年代来说委实不小。由于当时这些河溪污染极其严重,当中有些河道的生化需氧量高于每公升100毫克,而大肠杆菌含量亦高达每100毫升10,000,000个 (相等于未经处理的污水),虽然过去20年来区内河溪水质显著地改善,污染物数量已减少了90%,但与香港其它地区的河溪相比,污染水平依然偏高。
新界西北部大部分地方均属于禽畜废物管制地区,禽畜业仍然可以经营。到2005年底为止,区内仍有数百个禽畜农场。单看数目也可想象它们对河溪水质造成的负荷。政府虽已规定农场的排污标准,但当数以百计农场同时排污至流量低的河溪时,污染便无可避免。此外,一些农场仍非法排放污水到附近河溪里,由于新界地形复杂,农场数目多,加上通至河溪的渠管网络纵横(有一些被刻意隐藏),打击非法排污面对很大困难。然而多年来环保署不断努力消减河溪污染,对区内污染事件已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如上文所述,新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没有公共污水管道,住宅污水只经过简单的化粪池处理,故经常造成污染。未来十年内,公共污水收集系统将逐步扩展至新界西北部其它地区,到时河溪水质可望有进一步的改善。
梧桐河及双鱼河个案研究
梧桐河和双鱼河是两个很好的个案,适合用作研究新界西北区八十年代迄今的水质进展,使我们了解今后制订措施的方向。梧桐河是新界最大的河溪系统之一,河流的集水区总面积(包括双鱼河和其它支流)约65平方公里,梧桐河的主流向西伸展,流经万屋边、军地和上水,于罗湖附近注入深圳河。
[图片梧桐河巩固堤岸后新貌]
双鱼河虽然是梧桐河的支流,但本身流量亦很大,在香港亦称得上是主要河流之一。双鱼河的集水区有15平方公里,源头位于莲塘尾,向北流经坑头大布和古洞,于河上乡处汇接梧桐河。
八十年代期间,梧桐河和双鱼河的集水区内有上千个禽畜农场,六个河水监测站的水质指数等级均为「极劣」,梧桐河的水质指标整体达标率仅为21%,双鱼河则更低,只有19%。
1988年以来政府开始分阶段实施「禽畜废物管制计划」,两条河流附近的禽畜农场数目骤减。计划规定梧桐河集水区的农场在1997年之前必须达到指定的排污标准,双鱼河一带的农场则需在1999年前达标。计划推行以后,大部分农户均选择结业领取政府发放的特惠补偿金。到了2005年,梧桐河集水区只剩下12个持牌的禽畜农场,而双鱼河集水区则有18个。这些继续经营的农场均需按规定处理禽畜废物以减少污染。
[图片双鱼河 (RB3) 的五天生化需氧量 ]
禽畜废物受管制以后河溪水质的改善颇为显著。附图显示双鱼河监测站(RB3)的生化需氧量,在1990年代大幅下降,而梧桐河的水质指标达标率于2005年也提升至69%,其上游两个监测站水质等级为「良好」。双鱼河于2005年的水质指标达标率升至72%,上游监测站的水质等级均为「良好」。
然而两条河流下游的水质尚待改善。2005年间,梧桐河下游监测站的水质等级为「恶劣」,而双鱼河两个下游监测站仅为「普通」,大肠杆菌量偏高,每100毫升平均含有320,000个。这表示禽畜废物并非区内唯一重大污染源,梧桐河和双鱼河另一严重污染问题─集水区内上千个尚无公共污水管道的村屋。虽然这类旧式村屋有些装有化粪池,但由于设计不良或维修不善,经常造成污染。展望未来十年,政府将按照「北区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其检讨计划逐步将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扩展至区内乡村,之后污染情况料可进一步改善。
流浮山的小河溪
[图片大水坑溪过去十年来水质一直维持「极佳」]
环保署于1989年开始监测流浮山附近六条小河溪的水质:包括鳌磡沙溪、上白泥溪、白泥溪、曾角溪、大水坑溪及下白泥溪。前四条小溪于八十年代曾受区内禽畜废物污染,水质等级介乎于「普通」至「极劣」之间。自「禽畜废物管制计划」推行后,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到了2005年,流浮山附近的六条河溪水质指数等级均为「良好」或「极佳」,水质指标达标率则高达93%至100%。
北区及元朗其它主要河溪
北区及元朗的其它主要河流包括元朗河、锦田河、平原河、天水围明渠及锦绣花园明渠。这些河溪面对和梧桐河及双鱼河同样的污染问题。环保署于1986年开始实施元朗河及锦田河的监测工作,当时两条河道的水质指标达标率分别为24%及20%。河中六个监测站的水质指数均属「极劣」等级。
环保署于1987年开始监测平原河,当时水质指标达标率为43%,三个监测站中两个录得「极劣」等级,另外一个监测站位于河道上游远离数以千计的禽畜农场,水质等级则为「极佳」。
[图片毗邻屋的天水围明渠 ]
天水围明渠及锦锈花园明渠于1993年纳入环保署的河溪监测名单内。该年两条明渠的水质指标达标率分别为63%及27%,各监测站录得的水质指数等级介乎「普通」至「极劣」之间。
天水围明渠及锦锈花园明渠的水质近年来并没有像梧桐河和双鱼河一样显著地改善,虽然政府于1990年12月推行了「禽畜废物管制计划」及实施《水污染管制条例》,河道的污染量有所减少,但平原河、元朗河、锦田河及天水围明渠集水区一带尚有许多禽畜农场,加上区内不少乡村尚未设有公共污水管道,因此污染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2005年,锦锈花园明渠的水质等级被评为「恶劣」,主要是因为2002年牛潭尾的河水改道至锦田河引致流量减低。虽然改道后锦锈花园明渠的禽畜废物污染量有所降低,但由于流量大幅减少,削弱了明渠稀释和消散污染物的能力。
北区及元朗五条河溪于2005年的水质指标达标率介乎37%至85%之间,75%的监测站被评为「恶劣」或「极劣」等级,有三分之二以上监测站位的大肠杆菌含量高于每100毫升100,000个。这样的数据远低于理想水平,显示我们在北区和元朗消减水污染措施方面仍需努力。
未来的行动
政府于未来数年将推行两项主要措施,以改善新界西北区的河溪水质。第一项措施是按照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将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扩建至北区、元朗及锦田,此项计划已开始分阶段实施。目前政府正在改良新界西北部一些现有的污水设施,而未来十年内将为北区内72个元朗及锦田内44个无污水管道的乡村建设公共污水收集系统。有关污水工程的详细实施时间表,请参阅下表。
[北区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检讨计划的乡村污水工程实施时间表图片]
[元朗及锦田污水收集整体计划及检讨计划的乡村污水工程实施时间表图片]
为加强保障公众健康和改善新界环境卫生,政府于2005年及2006年先后推出家禽场及猪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并向自愿交回经营牌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偿。参与该项计划的鸡场必须在2007年2月之前停业,猪场则需在2007年底前结业。随更多禽畜农场关闭,相信区内河溪水质将有进一步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