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 什麼是策略性環評?
策略性環評會帶來什麼效益?

  • + 用作達致持續發展的工具

    各國普遍同意,在決策前先考慮社會、經濟及環境因素,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策略性環評提供早期的環境資料供決策者考慮,有助達致可持續發展。如決策所涉的政策、計劃及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長遠的重大影響,則策略性環評的工作尤其重要。

    聯合國在一九九二年的環境與發展會議上 (又稱「地球問題首腦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只提供英文版本) 及《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只提供英文版本) ,兩份文件於二零零二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上,亦再次獲得確認。這兩份重要的文件概述達致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政策,從中可見策略性環評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原則四說明:
     

    「為達致持續發展,須把環境保護納入成為發展程式中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不能孤立看待。」

     

    在《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將環境與發展問題納入決策過程」及「決策資料」分別獲確立為主要的工作範疇及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方法。此外,《二十一世紀議程》第8.2至8.12段特別概述「將環境與發展問題納入政策、規劃和管理各級進程」的工作範疇。

    毫無疑問,策略性環評正成為重要的工具,用以把環境考慮因素納入政策、計劃及活動的制訂過程。策略性環評提供了預測及評估環境影響的架構,以便儘早結合環境因素考慮,是作出明智決策必不可少的一環。

  • + 重新設定事件以便採用可持續實施的解決方法

    策略性環評通過重新設定政策、計劃及活動所涉的問題,由採用傳統及一貫方法改為集中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處理,以便採用可持續實施的解決方法。由於策略性環評鼓勵儘早考慮各方面的問題,因此有更多時間制訂可持續實施的解決方法及替代方案,以改善長遠的環境質素。相反,只在作出重要決策後才進行環境評估,解決問題的空間將會大受限制,結果通常是集中於事後採取緩解措施,而未能達致可持續發展的成果。經過若干時間,剩餘的影響會結集起來,對環境可持續性構成威脅。

  • + 及早考慮替代方案

    由於策略性環評在決策程式的初期進行,因此可讓決策者在作出任何不可改變的決策前,評審需要並比較不同方案,包括多類替代方案。及早考慮需要及替代方案,可避免或減少在較後階段實施補救措施,從而改善效率,這點對於當替代方案只能在工程階段有限地實施時尤為重要。

  • + 避免主要環境問題及減少累積影響

    某些政策、計劃及活動或會對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如未有充分考慮這些環境影響便作出決定,社會可能會受影響,但該等影響其實可透過進行策略性環評來避免。

    政策、計劃及活動制訂後,便要付諸實行,隨之而來通常是一系列的工程項目。就工程項目進行的環評可解決及緩解工程本身帶來的影響,但在工程階段才處理工程引起的累積影響,可能會有困難。然而,策略性環評在制訂政策、計劃及活動時,在策略性層面進行全面評估,可避免或減少累積影響。

  • + 儘量提高環境效益

    政策、計劃及活動可同時對環境造成正面 (效益) 及負面 (影響) 影響。如透過策略性環評妥善考慮環境影響而作出決定,便有機會促進達至環境可持續發展及顯著改善環境質素。

     

    實例 – 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

    http://www.epd.gov.hk/epd/tc_chi/environmentinhk/eia_planning/sea/ebook1_9.html

    策略性環評全面考慮鐵路和道路交通兩者的潛在環境效益和成本,並從策略性環境角度,確定鐵路較道路優勝。決策者考慮過策略性環評的結果後,決定採取「優先發展鐵路」的政策。結果,環境大有改善。舉例來說,可減少車輛排放的空氣污染物,每年減約669公噸氮氧化物,61公噸可吸入懸浮粒子和181,000公噸二氧化碳

     
  • + 促進與相關人士討論

    進行策略性環評時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持續與相關人士和市民大眾保持聯繫。策略性環評可讓工程項目倡議人、相關人士和市民在決策的最初階段討論政策、計劃及活動。經過討論或公眾諮詢後,可得出可行的政策、計劃及活動,並取得更佳的環境成果,不但能符合各方面的利益,為社會所接受,更可避免在日後的實施階段時,政策、計劃及活動才遭反對和引起不必要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