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解决方案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

目的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旨在大幅缩减混合都市固体废物的体积,和回收有用的资源,从而大大减少废物堆填及延长香港堆填区及其扩展部份的可用年期。

 

技术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将会分阶段发展,设施第1期 (I·PARK1 [源·岛])的处理量为每日3,000公吨,它会采用先进的焚化技术作为核心处理技术,并且会配合一座示范规模的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从混合都市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资源。

先进焚化技术能有效地减低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德国,虽然经焚化处理的废物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加了一倍,但是在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技术后,二恶英的排放量只是1990年的一千份之一而已。海外其他地方的经验和研究亦显示,符合严格排放标准的先进焚化设施,并不会引致不良的健康影响。

I·PARK1 [源·岛]将会采用先进的科技和污染控制设备,确保排放的烟气符合香港和欧盟委员会的废物焚化设施排放上限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我们会分别在石鼓洲、长洲及南大屿设立空气监测站,提供当地空气质素的客观数据以确保I·PARK1 [源·岛]的运作不会影响周围环境。我们将以烟气排放限值的百份之九十五定立行动水平以作预警,当烟气排放达至行动水平时,我们会按预先制定的应变计划采取相应行动,包括马上停止输入垃圾到焚化炉及准备关闭焚烧系统。
先进的焚化技术流程图
I·PARK1 [源·岛]采用的先进焚化及烟气处理技术

- 流程图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选址研究

为了寻找适合发展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地点,我们在2008年1月完成了一项全面的选址研究工作,拣选了屯门曾咀煤灰湖及大屿山以南的石鼓洲旁一幅需填海的土地,作为两个可供考虑兴建设施的地点。


可供考虑兴建设施的地点
可供考虑兴建设施的地点
屯门曾咀煤灰湖

屯门曾咀煤灰湖

石鼓洲
石鼓洲

 

工程调查和环评研究

政府已在2008年11月就上述两个地点分别开始详细的工程和环评研究,以确立两者的整体合适程度。详细工程和环评研究已在2012年完成。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1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已在2012年1月17日根据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获得批准,整份环评报告可于网上查阅(www.eia.hk)。
  • 这技术拥有最良好的充分验证纪录,证明可以处理每日大于3,000公吨以上的大量废物;
  • 它是具有最高适应能力的热能处理技术,能处理不同体积及性质的混合都市固体废物;
  • 在众多技术中,这技术的操作复杂程度最低;及
  • 它需要的建造及营运成本也是最低。

 
在考虑环评的结果及香港废物处理的整体策略后,政府选择比邻石鼓洲的人工岛兴建首个现代化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有关详情请参阅立法会参考资料文件和环境事务委员会文件编号:1. CB(1)1369/11-12(01) 和 2. CB(1)1628/11-12(01)

技术检讨

检讨了各种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热能技术后,工程研究建议采用活动炉排焚化技术为核心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有以下的优点:
 
在2009年12月,我们就建议的活动炉排焚化技术谘询了环境谘询委员会(下称环谘会)(会议文件只提供英文版本:环谘会会议文件附件A附件B会议记录,文件编号:ACE 22/2009),环谘会支持此项建议,并赞成综合废物管理设施应包括一座每日处理量为200公吨的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以测试在焚化处理前,从都市固体废物回收可循环再造物料的操作可行性及成本效益。
废物运输
都市固体废物于现时的港岛东废物转运站、港岛西废物转运站及西九龙废物转运站经压缩装进密封的货柜后,会以专用的货柜船运送到比邻石鼓洲的人工岛。而现时经海路运送至新界西堆填区码头或经陆路直接运送至新界西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则会由新界西堆填区经陆路转送至屯门曾咀煤灰湖。

废物货柜船

废物货柜船
废物运输安排
屯门曾咀煤灰湖_废物运输

设施拟建在屯门曾咀煤灰湖
石鼓洲_废物运输
设施拟建在石鼓洲

 

I·PARK1 [源·岛]合约

I·PARK1 [源·岛]的设计、建造及营运合约于2017年11月批出。I·PARK1 [源·岛]预计可于2025年全面运作。有关合约包括15年的营运期。


I·PARK1 [源·岛]的构想图

设计、建造及营运合约的特点:-

  • 在比邻石鼓洲设计和建造1个由填海而成,约 16 公顷的人工岛,以及相关工程;
  • 设计和建造1座最高处理量达每日 3,000 公吨的都市固体废物焚化设施;
  • 设计和建造1座最高处理量达每日 200 公吨的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
  • 设计和建造相关的建筑、楼宇、土木和环境美化工程;
  • 设计及装设机电设施,以接收及分类废物、焚烧废物、回收热能、发电、控制污染物及处理灰渣;
  • 设计和建造机电设施以提供公用服务设备,包括海水化淡厂、污水处理厂等;
  • 设计和建造电力接驳和输送系统;及
  • 提供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设施。

 

项目进度:-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I·PARK1 [源·岛]会设有环境教育设施,向公众介绍及示范香港的废物管理。采纳[源.区]的经验,我们会向访客提供导赏团以了解和体会最先进的转废为能技术及I·PARK1 [源·岛]的环保特色。

我们会为访客设计一条教育路线,让访客切身体验I·PARK1 [源·岛]的主要部份,包括焚化炉、烟气处理系统、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及控制室等。我们并计划安排渡轮来往中环/长洲和I·PARK1 [源·岛],接载前来参观的访客。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设施

 

环境保护及生态提升

转废为能
I·PARK1 [源·岛]可在焚化过程中回收废物的能源产生电力,估计全面运作后每年可输出约4亿8仟万度剩余电力(相当于本港耗电量的百份之一)至公众电网,效益等于逾400个现时全港规模最大的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场,足够供10万户家庭使用。


由于替代石化燃料发电,以及减少都市固体废物的堆填量,每年估计可减少约44万公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输出剩余电力
 
基线监测调查
在I·PARK1 [源·岛]的建造工程开展前,我们会根据核准的环境监察及审核手册进行基线监测调查,以确定江豚在研究范围内的出没及使用情况、验证白腹海雕在石鼓洲地区的存在及繁殖状况,以及确定珊瑚群落的确实数量和位置。基线监测调查的结果会用作制定珊瑚移植计划及详细的监测计划和缓解措施以避免于施工及运作期间对江豚及白腹海雕造成的滋扰。


江豚监察


珊瑚调查
白腹海雕监察

白腹海雕监察
 
非浚挖式填海
比邻石鼓洲的人工岛将主要由非浚挖方法建造以减低对水质的影响,填海范围内包括海堤和防波堤下的海洋沉积物将会保留以避免弃置需要。

我们会采用一种先进的地层处理方法,即深层水泥拌合法,于现场为海洋沉积物进行加固,以控制沉降及填海范围的移动于可接受水平内,及确保人工岛的建造可于合理时间内完成。

深层水泥拌合法的设计需保障人工岛的安全,并确保I·PARK1 [源·岛]的运作及服务不受任何剩余沉降及移动的影响。海堤及防波堤会以预制混凝土结构建造,以减少建造时产生的水底声音对江豚的滋扰和对水质的影响。
深层水泥拌合法
深层水泥拌合法
 
生态海岸线
面向石鼓洲的人工岛海堤会设计为环保的生态海岸线,并将加入不同生态元素以提供适合的生态环境予潮间带及潮下带的物种群居,从而提高沿岸栖息地的生态功能。具生态元素的环保海堤可模拟石鼓洲自然栖息地的变化,并增加海岸线的复杂性从而提高生态价值,以鼓励野生生物使用,如下图所示: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1期面向石鼓洲的生态海岸线

                       I·PARK1 [源·岛]面向石鼓洲的生态海岸线





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1期生态海岸线的洞穴及附着的海洋生物

I·PARK1 [源·岛]生态海岸线的洞穴及附着的海洋生物

 

 
零污水排放
I·PARK1 [源·岛]将设有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水经处理后会循环再用于设施内的焚化炉、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或作为清洗及灌溉用水。
水平衡示意图

水平衡示意图
 
海岸公园
江豚是一种具保育价值的物种。在香港水域,它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170章)和《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第586章)所保护。大屿山南部水域包括石鼓洲附近的范围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为补偿因I·PARK1 [源·岛]的填海及建造防波堤而导致的31公顷江豚重要栖息地的永久损失,我们拟在索罟群岛及石鼓洲之间的水域设立一个面积达797公顷的补偿性海岸公园。

在拟建的补偿性海岸公园附近,有一个由渔农自然护理署倡议,面积约为1,270公顷的索罟群岛海岸公园,目的是保护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该处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都会恒常出没的独特地方。

为拟建的索罟群岛海岸公园和I·PARK1 [源·岛]的补偿性海岸公园的未来管理和运作能有更佳的协同效应,以及考虑到中华白海豚和江豚较大的活动范围和高流动性,现建议把这两个拟建的海岸公园合并为一个约2,067公顷的海岸公园,名为南大屿海岸公园。该海岸公园已于2022年6月30日划定。


于2005至2014年间江豚栖息地指数



拟建南大屿海岸公园
 
渔业强化措施
我们建议在拟建南大屿海岸公园内敷设人工鱼礁及投放鱼苗及幼鱼,以强化大屿山南部水域的渔业资源。人工鱼礁建议敷设在拟建海岸公园的核心区内,此核心区将限制所有捕鱼活动,以使聚集的渔业资源能充分地受到保护。

预制混凝土人工鱼礁组件的建议设计
此外,鱼苗及幼鱼将投放在拟建南大屿海岸公园内已敷设的人工鱼礁及I·PARK1 [源·岛]所建造的生态海岸线,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屿山南部水域的渔业资源。
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监测,当中包括通过刺网和手钓方法以监测渔业资源、利用船旁声纳探测器监测人工鱼礁的结构,以及透过手钓方法进行鱼类放养的监测,以评估敷设人工鱼礁及放养鱼类作为渔业强化措施的成效。


拟议人工鱼礁投放区


于人工鱼礁放养鱼苗或糼鱼

 

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

资源回收

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将采用自动废物分类技术,每天从最多2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资源,包括含铁金属、有色金属、塑胶和玻璃。
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
机械分类及回收设施
 
炉底灰
在焚化过程中,一些在炉中不能燃烧的残渣(即炉底灰)会被收集,磁力分离机会从中提取及回收含铁金属。我们会在项目的设计及建造期间就炉底灰的回收机会及其他有益用途作进一步探讨。
炉底灰
炉底灰处理
炉底灰处理

 

建筑和园境设计

I·PARK1 [源·岛]的建筑和园境设计将秉承「绿色、洁净、精简」的环保理念,与周边环境融和,并将致力达至绿建环评(BEAM Plus)金级或更高水平。
建筑和园境设计

 

社区联络

政府在2014年施政报告中承诺,会确保废物处置设施的环保和运作符合高规格水平,并就设施管理和运输配套、环境监测和卫生等问题,加强与地区人士沟通,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为此,我们于2015年7月成立「离岛区域联络组」。联络组主要由离岛区议会代表、乡事委员会代表、地区持分者包括渔业界代表和有关政府部门组成,目的是就离岛区内的主要废物处置设施(包括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1期、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1期和废物转运站)的实行,加强与地区人士的沟通。

2014年施政报告

 

根据我们过去在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1期公众参与活动中所得的经验,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具体诉求及关注事项。因此,我们在2015年7月在「离岛区域联络组」的架构下成立三个地区工作小组,名为「南大屿工作小组」、「长洲工作小组」及「石鼓洲工作小组」,以进一步加强我们与地区人士之间的沟通,以更深入了解相关地区人士的需求及关注事项。


离岛区域联络组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沟通,I·PARK1[源·岛] 的工程合约批出之后,承办商于2018年成立了「社区联络小组」,提供24小时公众查询热线电话及电邮地址,并不时拜会地区团体以解释工程进度及了解他们所关注的事项。现届「社区联络小组」的成员包括环境保护署、承办商、离岛区议会、相关乡事委员会、渔民组织及其他主要地区持份者的代表,以及社区领袖。承办商的项目网站也定期上载有关环境监测的数据,供公众查阅。环保署亦会定期向「社区联络小组」的成员及离岛区议会议员汇报及提供环境监测数据。

为了方便于I·PARK1[源·岛]的施工期间与地区居民保持紧密沟通、宣传推广项目及提供转废为能设施的教育资讯,我们的长洲资讯中心(地址:长洲 教堂路2号, 长洲乡事委员会大楼1楼)与南大屿资讯中心(地址:贝澳芝麻湾路大屿山南区乡事委员会办事处)已分别于2020年年底及2022年4月正式启用。欢迎公众莅临参观(无须预约;免费入场)。

    

长洲资讯中心(地址:长洲 教堂路2号, 长洲乡事委员会大楼1楼)

 

    

南大屿资讯中心(地址:贝澳芝麻湾路大屿山南区乡事委员会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