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境保护里程碑 - 2000s

2000s
 

2009年
公众的环保意识

  • 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4.5亿元的建筑物能源效益资助计划正式推出。
  • 为庆祝2009世界环境日,携手与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制作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漫画。
  • 为鼓励学校实行现场派饭,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5,000万元资助学校进行相关工作。
  •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辖下节能项目审批小组开始接受非政府机构进行节能项目的资助申请。

 

空气

  • 完成检讨香港空气质素指标和发展长远空气质素管理策略的顾问研究。
  • 本地渡轮开始试用超低硫柴油。
  • 修订1987年《空气污染管制(指明工序)规例》,将环境工程界别列入该规例下的「合资格工程师」。
  • 修订《空气污染管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规例》,扩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管制范围,涵盖汽车修补漆料/涂料、船只和游乐船只漆料/涂料、黏合剂及密封剂。
  • 完成为期四个月的谘询,就建议的新空气质素指标和可达致新指标的一篮子改善空气质素措施听取公众意见。
  • 修订《保护臭氧层(含受管制物质产品)(禁止进口)规例》,禁止范围由原先含有氟氯化碳(CFCs)的受管制产品扩大至含有氟氯烃(HCFCs)的冷气机等,此外并禁止进口含有CFCs的计量吸入器和含有HCFCs及溴氯甲烷(BCM)的灭火器。
  • 续发青山发电厂、龙鼓滩发电厂和竹篙湾发电厂的指明工序牌照,并订明排放上限。

 

能源

  • 批准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延长大亚湾核电站供电合约的年期,由2014年起延期20年。
  • 全面实施「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首个阶段。
  • 向立法会提交《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草案》,以强制实施《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

 

环境评估与规划

  • 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环评报告获得通过。

 

噪音

  • 《噪音管制条例》的扩大指定范围开始生效,进一步保障社区居民免受建筑噪音影响。

 

废物

  • 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污泥处理设施项目拨款。
  • 《产品环保责任条例》下首个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正式实施。
  • 举行「废物源头分类计划论坛暨颁奖典礼2009」。
  • 完成「新界东北堆填区扩建计划」改划土地用途。
  • 为污泥处理设施项目进行招标。
  • 达至共1 256个屋苑/住宅楼宇参与「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超越2009年1 140个屋苑/住宅楼宇的目标,参与人数占全港人口67%。
  • 化学废物处理中心的延续合约展开,以继续营运处理中心,并进行相关的改善工程。
  • 完成并公开发表第一期有机废物处理设施的环评研究。

 

水质

  • 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污水输送系统的建造工程。
  • 获城市规划委员会辖下的都会规划小组委员会在作出一些调整要求后,同意修改昂船洲分区计划大纲图的有关建议,以容纳「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乙的地底生物污水处理厂。
  • 「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前期消毒设施的建造工程圆满竣工。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支援香港建造商会编制「建筑地盘环保最佳实务指引2009」。
  • 委任汽车维修业环保亲善大使,推广环境保护讯息。

 

奉公守法

  • 推出「环保法规推广计划」,提高本地工商业界的环保意识,并协助业界遵守甚至超越环保法规的要求。
  • 规定所有工务工程的夹斗车必须设有防尘机动盖掩。

 

跨境与国际合作

  • 公布2008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加入C40电动车督导委员会。
  • 举办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研讨会,由香港及中央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专家向公众及企业作有关的介绍。
  • 签订《粤港环保合作协议》,通过加强合作和完善合作机制,打造「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
  • 与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推出「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计划。
  • 公布2009年上半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与广东省环保厅共同开展珠江三角洲2010年后空气污染物减排安排研究。
  • 颁授「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予首批港资企业,表彰他们在清洁生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 公布《港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补充说明》。
  • 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分参与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展开「优化建筑设计 - 缔造可持续建筑环境」社会参与过程。

 

2008 年
公众的环保意识

  •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获得10亿元注资。基金选定优先推行的计划范畴,包括在促进能源效益、自然保育及减少废物方面具示范及推广作用的小型工程项目。
  • 推出「2008香港环保卓越计划」,以鼓励业界实践环境管理,并藉此表扬对环保作出贡献的公司及机构。该计划融合了三个由政府推动的环保奖项 ,分别为:「香港环保企业奖」、「明智减废计划」及「香港能源效益奖」。
  • 环保署与香港大学合办的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开幕。
  • 在坚尼地城社区综合大楼开设环保展览角,透过多媒体设施向公众传递环保信息。
  • 与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合作推出第四代三色分类回收箱。

 

空气

  • 完成有关建议立法规管停车熄匙的公众谘询,并参考谘询结果以修订建议方案。
  • 推出环保汽油私家车税务宽减计划。
  • 修订《空气污染管制条例》,订明发电厂2010年起的排放总量上限,并容许发电厂可以使用排放交易作为符合该上限的另一个方法。
  • 全面宽免欧盟V期车用柴油的税项。
  • 延长更换欧盟前期柴油商业车辆的一次性资助申请期限,由2008年9月30日延至2010年3月31日(与欧盟I期柴油商业车辆的期限相同)。
  • 2008年《空气污染管制(燃料限制)(修订)规例》正式生效。
  • 在七年的指明期间届满后,全面实施《空气污染管制(乾洗机)(汽体回收)规例》,以进一步减低乾洗机中残余四氯乙烯之排放。
  • 颁布《指明牌照分配排放限额技术备忘录》,订明发电厂2010年起三类指明污染物的排放限额数量。
  • 续发南丫发电厂的指明工序牌照,引入一项新的安排以利便使用排放交易。

 

能源

  • 与两家电力公司分别签订新《管制计划协议》。
  • 完成有关建议强制实施《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的公众谘询。
  • 制定《能源效益(产品标签)条例》(第598章)。
  • 香港特区政府与国家能源局签署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

 

环境评估与规划

  • 根据《电子交易条例》的要求,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电子申请系统第一期的工程。
  • 在《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网页内设立「三维环评」的资料库,以立体模型显示主要的环评内容。
  • 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中环及湾仔绕道和西港岛线的环评报告获通过。

 

噪音

  • 立法会通过扩大《噪音管制条例》下指定范围的覆盖面积,为社区居民提供保障,减少受建筑噪音的影响。

 

废物

  • 完成第一期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选址研究,拣选了两个可能的选址作进一步的工程及环评研究。
  • 支持电脑业界推出「电脑回收计划」。
  • 首次举办「工商业废物源头分类研讨会暨证书颁发典礼」,超过200幢工商业楼宇获颁证书。
  • 支持灯饰业界推出「悭电胆回收计划」。
  • 「新界东南堆填区扩展计划」环评报告获通过。
  • 展开有关「新界东北堆填区扩展计划」的土地改划程序。
  • 立法会制定《产品环保责任条例》(第603章)。
  • 动物废料堆肥厂投入运作,开始处理2008年奥运会及残疾人士奥运会马术比赛期间马厩所产生的废物。
  • 在九龙湾综合废物回收中心的试验堆肥厂试行处理厨余废物。
  • 展开第一期有机废物处理设施的工程及环评研究。」。
  • 举行「废物源头分类论坛暨颁奖典礼2008」。
  • 支持业界推出「酒店业玻璃樽回收计划」。
  • 展开第一期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工程及环评研究。
  • 《产品环保责任(塑胶购物袋)规例》提交立法会以「先审议,后刊宪」的形式审议。
  • 实施经修订的《建筑物(垃圾及物料回收房及垃圾槽)规例》,规定所有新建住用建筑物及综合用途建筑物的住用部分须在每一楼层设置垃圾及物料回收室,方便居民参与废物源头分类。
  • 展示「污泥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供公众查阅。
  • 在年底前招募了996个屋苑/住宅楼宇参加「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高于目标的920个,占全港人口约53%。

 

水质

  • 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的前期消毒设施之建造工程。
  • 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乙的共用土地研究。
  • 「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的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建造和营运环评报告获通过。
  • 就批核建造「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工程污水输送系统的法定地役权刊宪。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在环保署协助下,香港建造商会制定及发布了环保工地座谈培训讲义。
  • 为餐饮业界制订「环保食肆」光碟,内容包括最新修订的环保指引及技术资料。
  • 支持由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主办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 – 油烟控制支援计划」。协会并于月内举行了闭幕典礼暨技术指南传媒发布会。
  • 环保署与房屋署合作制定工程合约标准规格,规定房屋署所有新建筑项目均须使用优质机动设备类型的发电机及非钨丝节能工地照明设备。
  • 推出「精明企业环保锦囊」的最新修订电子版,以推动本地工商业界符合环保法例要求。
  • 编制一只汇集所有已刊发环境管理工具的「企业环境管理」资源光碟。
  • 举办汽车维修业伙伴计划联络座谈会,旨在提升业界的环保知识,及加强环保署与业界的联系。

 

奉公守法

  • 实施《有毒化学品管制条例》,规管非除害剂有毒化学品的进口、出口、制造和使用,当中包括《斯德哥尔摩公约》及《鹿特丹公约》内列明的该等化学品。
  • 规定所有汽油站必须配备第II期气体回收系统,以收集车辆加油时释放的汽油汽体。

 

跨境与国际合作

  • 公布「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管理计划中期回顾研究报告」。
  • 为香港的气候变化影响进行全面研究。
  • 公布2007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推出为期五年的「清洁生产伙伴计划」。
  • 公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安排》,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在香港境内的有效开展。
  • 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规定,向中央政府递交首份成效评估报告,以纳入全国报告。
  • 推出本港首部为建筑物进行「碳审计」的指引,并启动「绿色香港•碳审计」活动。
  • 行政长官与广东省省长在广州共同主持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两地政府同意共同打造一个「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
  •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延伸至香港特区。
  • 公布2008年上半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与澳门政府订立「港澳环保合作定期会议安排」,加强两地合作。
  • 与深圳市环境保护局签订《加强深港清洁生产工作合作协议》。

 

自然保育

  • 行政长官于《二零零八至零九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政府将考虑设立地质公园。
  • 香港第24个郊野公园 - 北大屿郊野公园(扩建部分)开幕。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向政府提交「更佳空气质素」社会参与过程报告,并作出建议。
  • 第五轮可持续发展基金拨款申请共有八个项目获批资助,拨款总额为728万元。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社区外展计划的第五个项目在大埔举行。
  • 可持续发展基金开始接受第六轮拨款申请。
  • 政府就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更佳空气质素」社会参与过程报告作出回应。

 

2007 年
一般项目

  • 政府总部于2007年7月1日改组,环境局成立。

 

公众的环保意识

  • 播放「世界环境日2007」一小时电视特辑,透过「节能上班轻装骚」宣扬节约能源及轻装上班的讯息。
  • 推出「绿色香港我钟意!」运动,鼓励公众实践绿色生活。

 

空气

  • 发布二OO六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推出环保汽油私家车税务宽减计划。
  • 推出更换欧盟前期及欧盟I期柴油商业车辆为符合最新法定排放标准的商业车辆资助计划。
  • 委托顾问公司进行研究,全面检讨本港的空气质素指标及制定长远的空气质素管理政策,以达至新的空气质素指标要求。
  • 在续发青山发电厂的指明工序牌照时,进一步收紧污染物的总排放量,以确保电厂能适时达到2010年的减排目标。
  • 发布二OO七年上半年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监测结果报告」。
  • 在香港举办第九届「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研讨会」。
  • 展开「停车熄匙」的公众谘询。
  • 为欧盟V期柴油提供优惠税率减至每公升0.56元,为期两年。
  • 在续发龙鼓滩发电厂的指明工序牌照时引入一项新的排放抵销安排,使电厂透过增加天然气发电达至更大的减排效果。
  • 就建议强制规定工商业工序使用超低硫柴油或较洁净柴油事宜,谘询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

 

能源

  • 向立法会提交《能源效益(产品标签)条例草案》。
  • 展开强制实施《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建议的公众谘询。

 

噪音

  • 已就扩大《噪音管制条例》下设立的「指定范围」的覆盖范围谘询相关人士。而「指定范围」能就建筑噪音的滋扰,为社区提供更好的保障。
  • 为驾驶者、车主及车辆维修技术员发出有关良好驾驶习惯及车辆妥善维修保养的指南,以减低道路交通噪音。

 

废物

  • 展开「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 新界东北堆填区沼气场外应用计划开始输气。
  • 批出环保园首批租约。
  • 就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公众谘询。建议方案获得市民的广泛支持。
  • 举行废物源头分类研讨会暨颁奖典礼。
  • 与电脑业界达成共识,将成立一个自愿性电脑回收计划。
  • 展开「污泥处理设施」工程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 推出减少废物的专题网页及「香港二手物品交易」平台。
  • 发出学校推行「环保午膳」指引。
  • 推出「工商业源头分类计划」。
  • 完成「新界东北堆填区扩建计划」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 就《废物处置(化学废物处置的收费)规例》(第354J章)附表1和2订明的收费作出的调整生效。
  • 与灯饰业界达成共识,将成立一个自愿性悭电胆及光管回收计划。
  • 《产品环保责任条例草案》刊宪。《条例草案》为在香港实施生产者责任计划提供法律基础,并以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作为《条例草案》下的首个计划。
  • 招募了766个屋苑/楼宇参加「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

 

水质

  • 当局取得立法会同意,分十年调整排污费,以落实污染者自付原则。排污费的第一期增加将会在2008年4月1日实施。
  • 公布一套「按风险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作为本地新的土地污染评估及整治标准。
  • 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改善工程、以及相关初级污水处理厂的改善工程之设计及规划。
  • 在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建造和营运前期消毒设施的环评报告获通过。
  • 在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建造前期消毒设施的拨款申请获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支持。

 

环境评估与规划

  • 发布首个立体环评视像工具,供市民在工程项目环评报告的法定公众查阅期内,透过互联网查阅。
  • 协助规划署完成为「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进行的策略性环境评估研究。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参与由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主办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援基金 – 油烟控制支援计划」的开幕典礼。
  • 与机场管理局于香港国际机场协办「2007机场最佳环保措施比赛」,主题为空气质素管理。
  • 举办汽车维修业环保亲善大使委任典礼,委任新一届的环保亲善大使。
  • 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李惠利分校)及两个中小企汽车维修业商会的协助下,环保署举办了一个研讨会,探讨汽车维修业在环保方面的新挑战。
  • 环保署与发展局合作研究并制定一套适用于本地的运泥车防尘机动盖掩设计及技术规格。
  • 推出《精明企业环保锦囊》,推动本地工商业界符合环保法例要求,并举行简介会配合推广宣传。
  • 环保署与香港建造商会合办首届建造业环保创意大奖,鼓励业界以创新思维去克服本地特有的环境挑战。

 

奉公守法

  • 实施《空气污染管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规例》,分阶段管制建筑漆料/涂料、印墨及指定消费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并要求某些印刷机装置管制排放物器件。
  • 实施《2006年废物处置(修订)条例》的部份条款,帮助发出废物收集及处置牌照及加强执法。

 

跨境与国际合作

  • 公布「珠江三角洲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 于《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国家实施计划」启动大会上介绍「香港特区实施计划」,该次会议标志着公约的实施阶段正式在内地和香港特区展开。
  • 颁布《有毒化学品管制条例》。
  • 香港特区环境局与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签署《关于推动粤港两地企业开展节能、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合作协议》。
  • 采纳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在悉尼举行经济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的「气候变化、能源保障及清洁发展宣言」。
  • 成立「气候变化跨部门工作小组」,加强协调各有关政策局和部门之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 加入C40城市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与成员城市紧密合作,对抗气候变化。
  • 颁香港特区环保署与深圳市环保局签订《加强深港环保合作协议》。
  • 完成「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管理计划中期回顾研究」。
  • 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支援试验项目」,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资工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自然保育

  • 对推行新自然保育政策的「管理协议试验计划」进行了检讨,并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员会」同意延续有关计划。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展开「更佳空气质素」社会参与过程,邀请社会大众就「高度空气污染」日子应采取的措施、电子道路收费计划及用电需求管理发表意见。
  • 实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举办「空气质素高峰会」,向相关人士汇报「更佳空气质素」社会参与过程的结果,并综合相关人士的回应,作出总结。

 

2006 年
公众的环保意识

  • 以「为环境负责 我得 你都得」为「世界环境日2006」的主题,呼吁大众支持减废。
  • 推出「蓝天行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改善香港的空气质素。

 

空气

  • 对重量不超逾2.5公吨的新登记车辆实施欧盟IV期废气排放标准。
  • 香港首个风力发电站开始运作。
  • 实施《2005年空气污染管制(车辆减少排放物器件)(修订)规例》,规定所有欧盟前期的重型柴油车辆(除长怠速车辆外)必须安装认可减少排放物器件。
  • 宣布于2007年初开展一项为期18个月的整体研究,检讨本港空气质素指标和制订长远的空气质素管理策略。
  • 获得中央人民政府原则上同意,将《蒙特利尔议定书》北京修正案延伸至香港。
  • 对重量超逾3.5公吨的新登记车辆实施欧盟IV期废气排放标准。

 

噪音

  • 发表「处理香港道路交通噪音的全面计划(拟稿)」谘询公众。

 

废物

  • 开始征收建筑废物处置费。
  • 邀请有意在环保园开设环保及循环再造业务的机构提交意向书。
  • 第一次的「无胶袋日」在4月15日举行。根据这次成功经验 ,绿色团体在环保署的支持下,继续在6月至12月举办每月「无胶袋日」。有十间大型零售连锁店,包括三间大型超级市场 ,同意在2007年继续自行举办「无胶袋日」。
  • 通过《2006年废物处置(修订)条例》,加强对弃置进口废物的管制及为禁止从发达国家进口危险废物的「巴赛尔禁令」提供法理基础。
  • 将首批经「充电池回收计划」回收的充电池(13公吨),运载到南韩一所回收设施循环再用。
  • 举办研讨会让物业管理界分享在屋苑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的经验,以及推出「住宅楼宇废物源头分类指引手册」。
  • 展开环保园第一期的基建工程。
  • 批出环保园的管理服务合约。
  • 于20个屋苑推行为期三个月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试验计划,研究实施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的可行性。
  • 就着适用于香港一套新的「按风险而厘定的土地污染整治标准」,对有关业界的谘询大致完成。
  •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同意拨款1,000万元,推行《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下的公众教育计划。
  • 环保园第一期首批用作回收再造指定物料的土地开始招租。
  • 成功招募497个屋苑/住宅楼宇(约200万人口)参与「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

 

水质

  • 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隧道系统的规划、勘测和设计工作。
  • 启用一个以高级别处理的设施于北区进行使用再生水的示范计划,并开始向特选用户供应再生水。
  • 就落实执行《1972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1996议定书》发出条例指南。
  • 公布根据污染者自付原则的增加排污费建议,为「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及其他污水处理设施的运作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支持。

 

环境评估与规划

  • 按行政长官2005-06年度施政报告的承诺发出备忘通告,所有重大政府政策均须先经过环保角度的审视。通告列出指引及程序,供所有局/署在策划可能有环境影响的政策建议时参照。
  • 在大型发展项目中首次使用立体环评工具,让市民更能参与其中。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与职业训练局合作,为汽车维修业界举办一系列应用高效油漆传递环保喷枪的工作坊。
  • 与机场管理局合作,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2005/2006年度机场最佳环保措施比赛 — 环保食肆。
  • 编制宣传教育电脑光碟,向饮食业界推广环保意识、法例及牌照要求和实用环保管理措施。
  • 与饮食业商会及相关团体协作,开展由工商贸易署中小企发展基金拨款的「为本地中小企饮食业改善油烟排放及污染支援计划」。
  • 在湾仔修顿中心28楼开设一站式的行业环保支援中心,为各行各业提供有关环保法规、防止污染和环保管理工具的最新资料和建议。
  • 推出一个新的环保物业管理伙伴计划网页。
  • 编印「汽车维修业环保锦囊」资料单张,提倡环保作业。

 

奉公守法

  • 根据修订《废物处置条例》及《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禽畜饲养的发牌)(修订)规例》,在禁制区及限制区内全面禁止散养禽鸟。
  • 与香港建造商会及建造业训练局联办建筑地盘环境保护主任培训课程。
  • 引进新的合约条款,规定所有公务工程均须使用超低硫柴油。
  • 根据《空气污染管制(乾洗机)(气体回收)规例》,禁止洗衣店使用所有现存非密封型乾洗机。

 

跨境与国际合作

  • 向立法会提交《有毒化学品管制条例草案》。
  • 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交《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计划。
  • 香港与广东省有关部门携手批核「珠江三角洲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的实施方案。

 

自然保育

  • 监察《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实施,使本港能够全面符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规定。

 

2005 年
一般项目

  • 环境保护署和环境运输及工务局辖下的环境科于4月1日正式合并。
  • 环境保护署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签订关于空气污染防治交流合作的安排。

 

公众的环保意识

  • 以「清新空气,舒适城市」为「世界环境日2005」的主题,呼吁大众停车熄匙及把空调温度设定为摄氏25.5度。
  •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500万元资助私人屋苑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
  • 参加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工业展览会」,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环保工业的合作
  • 配合「环保节2005」主题,首办「全港旧电脑及电器回收日」及「零废物」环保步行。
  • 推出一系列分别长一分钟及半小时的电视节目,宣传减废的讯息。

 

空气

  • 实施经修订的《空气污染管制(油站)(汽体回收)规例》,规定油站须安装汽体回收系统,在汽车加油时回收汽油汽体。
  • 资助须在停车后继续保持引擎运转的重型柴油车辆车主在欧盟排废标准实施前安装微粒消减装置。
  • 推出「模拟汽车废气排放」的指引及引进美国加州Air Resources Board的先进汽车废气排放EMFAC模型。
  • 8月1日透过《空气污染管制条例》下指明工序牌照的续牌条款,向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的青山发电厂实施本港首套排放上限。
  • 向立法会呈交修订规例,在2006年对登记轻型车辆实施欧盟四期废气排放标准。
  • 粤港政府于11月30日联合启动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素监测网络,并每日发布各监测站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
  • 一项为鼓励柴油小巴车主尽快转用洁净燃料小巴的资助计划于12月31日完成,约55%的柴油公共小巴在计划下已转为石油气小巴。

 

噪音

  • 推行「优质机动设备」行政系统,推动使用更宁静及环保的建筑设备。
  • 首次在公众谘询应用三维视像技术阐明加设隔音屏障的效果,以加强公众对噪音问题的理解。

 

废物

  • 展开全港性的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指标是 2010年前香港有八成人口参与计划。
  • 展开一个全港性的充电池回收计划,收集各类废充电池。此计划是三方伙伴计划,包括业界、环保组织及政府共同推行自愿性产品责任制的典范。
  • 小鸦洲低放射性废物贮存设施投入服务。
  • 参与「明智减废计划」的机构超越1 000间。
  • 公布《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为香港制订一套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期间管理都市固体废物的整体策略。
  • 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开始实施。

 

水质

  • 行政长官在其施政报告演辞中宣布分阶段推行「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目标是于2013年完成第二期甲工程。
  • 开展为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提前兴建消毒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 增加预留款项33亿元作建设污水系统工程用途,其中13亿元拨作乡村排污工程。
  • 新一任行政长官重申政府打算分阶段展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目标是于2013-14年完成第二期甲工程,以及提前于2008-09年完成其消毒设施。计划最终能否落实,将取决于社会人士是否同意把污水处理服务的经常性开支从污水处理服务收费计划中全数收回。
  • 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1.665亿元,以便就「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地盘勘测和隧道系统的设计。

 

环境评估与规划

  • 为实施策略性环评的人员举办两次研讨会(6月及12月)。
  • 首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代表团到环境保护署进行双方协议的职员交流计划。
  • 设立策略性环境影响评估网上知识中心及互动三维环境影响评估持绩公众参与机制。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举办讲座和推出为电机及电子业中小企而设的环境管理资讯及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支援套件。
  • 与香港大学协作,出版双语的「环保冷水解冻法」。
  • 推出环保车房网页(http://www.greengarage.com.hk)。
  • 于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业界交流研讨会,让饮食业界相互分享推行环保食肆和实践绿色管理的成功经验及个案。
  • 于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一系列名为「迈向环保食肆2005」的专题工作坊,为业界和相关团体提供海外与内地的防污技术及环保管理政策和实务的最新发展。
  • 举办汽车维修业环保亲善大使委任典礼暨喷涂技术研讨会。
  • 出版宣传录像光碟,向饮食业界推广环保意识、法例要求和法规支援服务。
  • 推出新版的「食肆环保网」。
  • 更新为建造业和电机及电子业中小企推出的环境管理体系支援套件至ISO 14001:2004版本。

 

奉公守法

  • 为强化工务工程的环保工作,实施「支付环境计划」以订立更详尽的防污合约条款及引进奖励措施。

 

自然保育

  • 向立法会提交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草案,令本港全面符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规定。
  • 推出生命周期能源分析软件工具,用以评估建筑物的物料和组件的生命周期成本和环保工作表现,以推广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
  • 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委员会批拨462万元予三个非政府机构,在凤园和塱原推行保育管理协议试验计划,以加强保育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私人土地。

 

2004 年
公众的环保意识

  • 完成全港18区举行的「停车熄匙为环保」宣传活动。
  • 举办「屋?三环夺保新纪元」(第八期)屋苑废物回收运动,有1 420个屋苑参与。
  • 七间幼儿学校获颁发「第一届香港绿色幼儿学校奖 ─ 杰出表现奖」。
  • 举办「都市有机园圃」开放日,透过有机种植活动推广减废。
  • 在6月的周末举办一连串教育及宣传活动以响应「香港世界环境日2004」,推广「污染者自付原则」。
  • 推出「净化海港计划」的环保教育活动。
  • 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合办以「珍惜、爱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全国大中小学生环保比赛」。
  • 与中国极地博物馆基金及香港国际创价学会合办「与自然对话」及环境保护展览会。
  • 与香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合办「废物源头分类计划」简介会。
  • 庆祝「香港绿色学校奖」五周年纪念。

 

空气

  • 粤港两地政府开始共同建立一个珠三角地区联合空气监测网络,并合力制订一套适合两地使用的质量保证及管理工作手册和筹办定期的质量管理会议。
  • 完成为欧盟前期型号重型柴油车辆加装微粒消减装置的资助计划。

 

噪音

  • 修订《噪音管制条例》,规定公司董事就屡犯的噪音违例事件承担个人责任。
  • 在宪报刊登两套防止违反《噪音管制条例》的《良好管理业务守则》。

 

废物

  • 与新界东北堆填区承办商签订一份补充协议,输出堆填气体往堆填区外使用。
  • 晒草湾游乐场 ─ 全港首个在已修复堆填区上兴建的永久康乐设施开放予公众使用。
  • 立法会通过《2003年废物处置(修订)(第2号)条例草案》,赋权于废物处置设施实施建筑废物收费及加强管制非法倾倒废物。
  • 推行「废物源头分类试验计划」,目的是在住宅楼宇每层设置废物分类设施,方便居民在源头将废物分类,以及扩大可回收物料的种类,以进一步提高废物回收量和减少弃置废物。
  • 「明智减废计划」连续五年作为一项推动私人机构自发性减废和回收的主要项目。今年获颁「明智减废标志」的机构总数首次超越200间,达到203间。这些机构合共减少及回收废物逾9万公吨 ,大大节省了堆填区空间和处理费用。
  • 委聘顾问公司对香港的淤泥处理设施进行详细可行性研究。

 

水质

  • 启动生物指标监测计划以评估污染物对香港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就「净化海港计划」的未来路向作公众谘询。
  • 启动香港海洋环境有毒物质监测计划。
  • 中国正式确认《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公约》,并延伸公约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应履行。
  • 开展「后海湾水污染管制联合实施方案」第一次检讨。

 

环境评估与规划

  • 举办了一个推广有关「公众持续参与环评」新政策和全球首套「立体环评公众参与工具」的联合讲座,约有250名来自不同界别的人士参加。
  • 推出「网上协助平台」,协助政府部门及政策局编写环保工作报告,藉此改善报告质素。
  • 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进行了首次的员工交流计划,就有关环境影响评估事宜作出了专业交流。
  • 完成建造业及电机与电子业中小企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
  • 举办讲座及推出为建造业中小企而设的环境管理资讯及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支援套件。
  • 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海南博鳌合办中国首届有关环评的国际论坛。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推出加强内容的环保署网页,内容编排和结构经过改良,方便公众查阅资料,部分网页更提供个人数码助理(PDA)版本。
  • 为了表彰环保表现出众的中小型汽车维修车房,本署与香港汽车修理同业商会及环保汽车维修同业协会首次合办「环保车房选举2004」,于2004年5月15日在将军澳东港城举行颁奖典礼。
  • 改良「环境保护互动中心」系统,方便公众透过系统,在2005年于网上申请,缴费及收取牌照及许可证。
  • 推出行业环保支援热线 ─「一站式」的资讯服务,为业界提供有关环保法例和管制标准的资料,以及实用指南作为参考。

 

奉公守法

  • 为肯定日趋重要的行业伙伴计划工作,地区污染管制科于2004年7月24日改名为环保法规管理科。而环保法规管理科亦从其它分科,接手多项全港性执法工作,包括海上倾倒物料、石棉管制、及废物进出口管制等。
  • 中央检控课扩展为中央检控组,以接管部门所有检控工作,确保与调查职能明确分工。

 

2003 年
公众的环保意识

  • 联同狮子会及英文中学联会携手举办「环保征文比赛」,主题为「保护香港的天然资产:洁净的维多利亚港」。
  • 完成「环保领袖计划」,培训一万名相关人士成为环保领袖。
  • 举办「屋?三环夺保新纪元」(第七期),共有1 333个屋苑参与。
  • 举办「土生树木种植比赛」,透过有机堆肥及护理土生树木宣扬减废 讯息。
  • 举办「齐踏步环保路 共创健康香港」主题的「世界环境日 2003」,共吸引约10万人参与。
  • 推出第一届「香港绿色幼儿学校奖」,旨在推动学校推行环保管理,共有超过110间幼儿学校参与。
  • 为中小学生举办「都市有机园圃比赛」,推广有机种植及利用废物材料的农场设计。
  • 粉岭环境资源中心正式启用。
  • 与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合办「蟋蟀占美尼环保挑战」奖励计划。
  • 举办标语创作及标志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及公众使用充电池。
  • 举办「香港环保节2003 - 中小企环保商机研讨会」,推广废物回收及循环再造业。
  • 在全港18区推行「停车熄匙为环保」运动。
  • 推出「环保学校网页」支援学校推行环保管理。
  • 庆祝湾仔环境资源中心十周年纪念。

 

空气

  • 中央人民政府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延伸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应履行。
  • 展开「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质素检定计划」。
  • 「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素管理计划作出批核。
  • 立法规定四公吨或以下的欧盟前期柴油车辆安装微粒消减装置。

 

噪音

  • 就推行《工作守则》防止违反《噪音管制条例》,展开以良好管理守则为重点的谘询工作。
  • 发出指引介绍「物业管理业处理装修工程噪音的考虑因素」。

 

废物

  • 推行回收旧电器及电子设备试验计划,过去12个月共回收25 000部电器及电子设备、电脑及电脑周边设备再用或循环再造。
  • 推行回收废车胎试验计划,每月回收约230公吨废车胎,用于制造填充道路基层及斜坡的轻质土力工程建筑物料。
  • 为屯门38区回收园发展项目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及重新分配土地用途研究」。

 

水质

  • 完成「大鹏湾水质区域管制策略研究」,与深圳当局联合制订大鹏湾区域水质管理策略。
  • 完成监察香港海洋污染的生物指标系统的发展研究。

 

环境评估与规划

  • 制作环保署《策略性环境评估手册》暂行版,宣扬在区内推行策略性环评的重要性。

 

顾客服务及合作伙伴

  • 向饮食业东主、营办商、经理及主要相关人士派发内含教育材料的2003年座台月历。
  • 针对「环保物业管理计划」推出「环保物业」网页。
  • 获工商服务业推广署赞助,推出「环保建筑典范」及「环保建筑设备」网页。
  • 与香港建造商会合办「透过规划与监管共建环保建造业」环保讲座。
  • 扩大一站式「食肆谘询柜台」的服务范围,为饮食业提供特别单元培训、「与顾问会面」服务,以及制订环保食肆标准及准则。
  • 与香港理工大学合办「建造业环保证书」短期课程。
  • 在食肆联会、物业管理公司、香港电台第一台及义务工作发展局支援下,在中秋节过后的两个周末推行「月饼盒回收试验计划」,共回收约25 000个月饼盒。
  • 与香港建造商会合办「环保建筑守则 - 人人有责」环保讲座。
  • 与中华厨艺学院合作推行为期六个月的「节约用水计划」,旨在协助饮食业节约用水。
  • 主持「环保物业管理计划 - 2003年经验分享研讨会」。
  • 推出《汽车维修业环保指南》(连视像光碟),正式与汽车维修业各商会展开合作计划,协助业界成员遵守环保法规。
  • 推行14天快速处理建筑噪音许可证申请程序。

 

奉公守法

  • 参与「全城清洁策划小组」统筹的行动,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力改善社区环境卫生,重点打击非法倾倒废物、破水管、后巷非法排污、非法接驳雨水渠及化粪池失修等卫生问题。
  • 环保署地理信息系统污染投诉管理数据库于2003年7月在美国圣地牙哥举行的「第23届年度ESRI国际用户大会」荣获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成就奖。
  • 发表「环保署检控政策声明」,确保负责环保检控工作的部门检控人员秉持公正,决策方针一致,同时加强资讯透明度,让公众更了解检控的程序。

 

2002 年
一般项目

  • 参与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海洋事务部长会议」。
  • 与广州、深圳、珠海、澳门、东莞及中山环保机关合办「世界环境日」的庆祝活动。
  • 举办2002年「香港环保企业奖」。四项大奖分别为:环保办公室 (大型机构)、环保办公室 (中小型企业)、环保物业管理 (私营房屋)及环保实践创意奖。
  • 环保署举办为期三天的展览,回顾香港过去25年的环保进程与成就。
  • 加拿大环境部、香港环保署与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办「城市核心地带的智能发展、生态系统管理及规划」研讨会,是次研讨会假山东省举行。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团 (包括环保署代表) 前赴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 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持久性有毒物质地区性评估」亚洲地区会议。
  • 举办环保节,主题为「减少废物」、「清新空气齐共享」及「保护水资源」。

 

公众的环保意识

  • 举办第三届「香港绿色学校奖」,全港共有178间中小学参与计划。
  • 举办「屋?三环夺保新纪元」(第六期),与社区团体合作推广废物回收计划,全港共有150万户参与,这些家庭分别来自1 200个公共及私人屋苑。
  • 开设「环保教育及资讯柜台」,协助学校及社区团体筹办环保运动。
  • 举办首届「环保会地铁公司环保领袖夏令营」,安排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六个城市的学校杰出环保大使与少年警讯、男童军和女童军环保大使一同参与为期五天的环保领袖交流和训练活动。
  • 环保署与教育统筹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及香港教育学院联合编撰的「香港绿色学校奖 ─ 自我评估手册」正式出版。这本手册可助本港各学校自行评估环境管理及环保教育的表现。
  • 举办「狮子会国际青年交流2003选拔赛」,主题为「保护珍贵资源:改善维港水质」。
  • 推展幼儿学校废物分类计划,为幼儿学校提供别致的分类回收桶模型,教育幼童将废物分类。

 

空气

  • 继早前强制规定喷黑烟的轻型车辆进行底盘式功率机测试后,环保署将测试范围推广至重型车辆。
  • 环保署举办的「清新空气展览」,一天内到场来宾超过21 000人次。
  • 「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顺利完成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素研究报告。
  • 强制规定油站只销售超低含硫柴油。
  • 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6亿元,资助在欧盟排废标准实施前登记的重型柴油车辆车主安装微粒消减装置 (此等重型柴油车辆并不需进行长迨速工作)。
  • 开始资助车主将公共小巴改装为石油气或电动小巴。
  • 与加州空气资源局签订《谅解备忘录》,在空气质素管理方面共同合作。
  • 环保署、加州空气资源局、清洁亚洲城市空气行动及亚洲都会空气污染研究组织协办「改善空气质素2002」亚洲地区工作坊,是次工作坊假香港举行。
  • 资助欧盟排废标准实施前登记的旧重型柴油车辆车主安装微粒消减装置。

 

噪音

  • 修订《噪音管制条例》,明确规定企业违反噪音条例,管理层需承担个人法律责任。
  • 推出已修订的车辆噪音条例,以收紧噪音标准。
  • 环境噪音教材面世,并设立相关网页和制作电脑光碟。

 

废物

  • 与流动电话业合办流动电话电池回收计划。
  • 与多个社区组织合作,举办废物回收计划。
  • 邀请多间机构就建设废物管理及处理设施提交意向书。
  • 医疗废物管制的公众谘询程序顺利完成。
  • 小鸦洲低放射性废物储存设施的建造工程招标。
  • 新界西北废物转运站正式启用。
  • 与港九12个区议会携手在各区推展废物回收计划。
  • 在八个屋苑及109间便利店与超级市场推行胶袋回收试验计划。
  • 与加拿大环境部合组「废物管理及受污染土地联合工作坊」。

 

水质

  • 就「净化海港计划」的水质尺度标准进行公众谘询。

 

环境评估与规划

  • 环评「网上协助平台」服务正式启用。
  • 环保署首次举办「环评条例使用者小组联络会议」,安排四大主要相关人士会面交流。参与方包括项目倡议机构、顾问公司、承建商、环保团体、学者及环境谘询委员会的代表。
  • 成立「环评条例支援组」,加深政府各工务部门对环评机制的了解。
  • 为政府各工务部门举办「环评培训及技能发展计划」。
  • 开始根据《环评条例》在个别大型项目工地安装网上摄录机,藉此提高工程的透明度及促使承建商遵守环保法例。
  • 环保署全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学与国内南开大学合办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研讨会」联合会议。在是次会议,香港、中国、欧洲、北美、世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方代表及专家聚首一堂,交流心得。
  • 推出指标工具以协助各决策局及政府部门改善环保工作报告的质素。

 

执法行动

  • 推出专为饮食业而设的环保谘询柜台。
  • 环保署与本港多个饮食业及食肆商会协办「饮食业环保创新机 - 会议及展览」。
  • 环保署与多个修车协会及九龙城区议会联办免费汽车废气测验日。
  • 开设顾客服务中心,务求更有效地回应市民的污染投诉与查询。
  • 环保署与香港建造商会协办「绿色建筑伙伴会议:迈向香港建筑新纪元」,是次会议获香港工程师学会支持赞助。
  • 城门河环境改善工程第一期完竣。
  • 推出「环保物业管理培训教材」;而「环保物业管理导师培训工作坊」亦圆满结束。

 

2001 年
空气

  • 随欧盟实施最新废气管制尺度,规定新登记车辆必须符合欧盟三期标准。
  • 收紧车辆燃油规定,实施欧盟三期废气排放标准。
  • 实施最新管制,规定新登记的士必须采用石油气或汽油。
  • 实施《空气污染管制(乾洗机)(汽体回收)规例》,务求减低乾洗店排放的四氯乙烯。
  • 开设室内空气质素资讯中心。
  • 在各边防管制站推行「管制消耗臭氧物质意识运动」。

 

噪音

  • 收紧各个新的「噪音管制指定范围」的建筑工程噪音管制尺度。

 

废物

  • 环境食物局局长宣布实施七大行动计划,重点推广家居废物减量、分类及回收再造。
  • 新界西北废物转运站投入服务。
  • 在马湾动工兴建新废物转运站,该站乃离岛转运设施之一。
  • 与香港浸会大学合办「厨余堆肥国际论坛」。

 

水质

  • 「净化海港计划」〈前称「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第一期工程全面投入服务。
  • 政府对《海港污水处理国际专家评估小组报告》发表回应。
  • 城门河改善工程第一期动工,工程项目包括在香港首次应用生物除污技术清理河床。
  • 开始全年发表所有宪报公布公众泳滩的水质评级。
  • 展开一项研究,开发生物指标系统监察香港的海洋污染情况。

 

环境评估与规划

  • 在网上登载环评工程项目的「环境监察与审核」结果。
  • 推出环境许可证及牌照的网上电子申请系统。

 

执法行动

  • 地区污染管制科成立中央检控组。
  • 与物业管理业推行合作伙伴计划。

 

2000 年
一般项目

  • 与澳门环境委员会、广州环保局、深圳环保局及珠海环保局协办「清新空气计划」。
  • 环保署编制本署首份的环保工作报告。

 

公众的环保意识

  • 举办第一届「香港绿色学校奖」,旨在鼓励本港学校实施全面的环保管理。

 

空气

  • 政府开始拨出一次性资助款项,协助柴油的士车主改用石油气。
  • 实施优惠燃油税规定,所有油站只准发售超低含硫柴油。
  • 推行一项新计划,规定为前欧盟标准登记的柴油车辆(四公吨或以下)安装微粒过滤器或柴油催化器。
  • 环保署与警方携手合作,加强打击汽车排放黑烟的执法计划。
  • 实施汽油及石油气车辆的排废量检验计划,以检定这些车辆是否适合在道路上行驶。
  • 车辆排放黑烟的定额罚款由港币450元提高至港币1,000元。

 

噪音

  • 行政会议通过一项新政策,在可行情况下尽量藉?工程设计及非工程措施纾减现有道路的噪音。

 

废物

  • 中国内地环保总局与环境保护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管制危险废物进出口。
  • 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延展现有废物堆填区的吸纳能力,以及寻找新址兴建废物处理设施。
  • 废物设施营运处获颁发ISO 14001品质认证。
  • 国际固体废物协会、环保署及其他团体,在香港协办「亚洲城市废物管理国际会议暨展览会」。

 

水质

  • 参与《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研究》,搜集基线资料,以助拟定中国21世纪的海洋环境保护策略。
  • 国际专家评估小组发表就「净化海港计划」(前称「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未来发展进行研究的结果及建议。

 

环境评估与规划

  • 香港环境影响评估学会举办「第20届国际影响评估协会年度会议」,环保署全力支持。

 

执法行动

  • 推行计划鼓励食肆改善污染管制设备,并且准备短期内与饮食业开展合作计划。
  • 环保署与香港汽车修理商协会推行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