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境保护里程碑 - 2017

2017年

空气

  • 继续检讨空气质素指标,并开展公众参与活动,收集公众对改善空气质素的可能新措施的意见。
  • 宣布收紧发电厂的排放上限。
  • 继续淘汰欧盟四期以前柴油商用车辆。截至2017年年底,已淘汰约60200辆。
  • 支持试验电动巴士等更环保的车辆。
  • 逐步收紧首次登记车辆的排放标准。

 

噪音

  • 截至2017年年底,合共为73个地区性路段重铺了低噪音路面物料,令约132000名市民受惠。
  • 截至2017年年底,合共在17个现有路段加装了隔音屏障,令约56,000名市民受惠;另有两个路段正在开展工程。

 

水质

  • 全部41个宪报公布的泳滩连续第八年全部符合「泳滩细菌水质指标」。
  • 透过海岸清洁跨部门工作小组统筹工作,继续努力减少海上垃圾与海岸废物,并清理黑点。
  • 制订「粤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报机制」,并试行「海上垃圾通报警示系统」。

 

环境评估

  • 批准元朗南及小蚝湾新发展区的环境影响评估(环评)报告。
  • 就新界北及北大屿山的策略性房屋研究提供环境方面的建议。
  • 审阅280多宗提交予行政会议和立法会等主要机关考虑的拨款及政策建议的环境影响。
  • 继续本港与内地以及国际社群就环评事宜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

 

环境执法

  • 进行了逾700次电子废物回收场巡查,结果有88个成功检控个案。
  • 就怀疑非法进出口有害废物检查了逾700个货柜,并完成了65宗检控。
  • 截至年底,在50个非法弃置建筑废物黑点安装了监察摄录系统。根据系统收集得来的资料成功检控69宗非法弃置建筑废物的个案,并发出了23张定额罚款通知书。
  • 聘请承办商提交计划,用以实施医疗废物管制计划的电子运载纪录系统,以取代传统的纸张形式系统。

 

减废与回收

  • 宣布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实施计划。举办了约90场简报会,收集社区与不同持份者的意见。
  • 继续提供拨款,支持非牟利机构推行社区参与项目,以累积在不同设定下征收都市固体废物费用的经验。截至2017年年底,超过50项计划获得拨款,总额约为5,500万元。
  • 新的「绿在区区」项目在观塘、元朗及深水埗投入服务。
  • 继续透过总额10亿元的回收基金,向回收业提供支援。由2015年至2017年年底,已资助115个项目,拨款总额约为9,000万元。

 

生产者责任计划

  • 完成了废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的法例修订、推出除旧服务先行计划、进一步推动业界为实施生产者责任计划作好准备,而废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及回收设施(WEEE·PARK)开始初期运作。
  • 批出港岛区(包括离岛区)和新界区的玻璃管理合约,为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作好准备。
  • 就塑胶饮料与个人护理产品容器的新生产者责任计划展开可行性研究。

 

废物处理设施

  • 批出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设计、兴建及营运合约,设施将于2024年投入运作。
  • 于2017年批出「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的设计、兴建及营运合约。
  • 庆祝T·PARK [源·区]投入运作一周年。T·PARK [源·区]的启用,大大减少了弃置于堆填区的特殊废物。T·PARK [源·区] 并获得绿建环评新建建筑1.1版暂定铂金级的最高评级。
  • 处理工商厨余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以及第二期的招标流程接近完成。

 

能源

  • 与两家电力公司签订2018后生效的《管制计划协议》,条文包括推动能源效益和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
  • 提交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第三阶段的立法修订,扩大涵盖范围,把额外五类电气产品纳入该计划。
  • 推出「全民节能2017」运动,包括新的「4T约章」计划,以设定及实现节能目标;逾1,000个处所已签署参加。
  • 向逾3,000名参加者颁发铂金奖,表扬他们遵守承诺,在晚上11时至早上7时期间关掉户外灯光;另外向逾1,200名午夜至早上7时期间关灯的参加者颁发金奖。

 

自然保育

  • 继续实施《计划》。
  • 继续进行独特的非原址换地建议,保护具重要生态价值的沙罗洞地带。
  • 向立法会提交法案以淘汰象牙贸易和加重濒危物种非法贸易的罚则。
  • 庆祝香港郊野公园成立40周年。
  • 展开香港水域珊瑚白化的研究。

 

建立合作关系

  • 与香港建造商会合作推广一份实务指引,鼓励妥善弃置私营工程项目的拆建废料。
  • 联同香港建造商会、政府部门、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及其他合作伙伴举办论坛与座谈会,推广建筑业的最佳环保作业方式。
  • 为黄大仙区议会举办的优质大厦管理比赛,对参赛楼宇进行共16次的视察。
  • 为汽车维修业举办实习工作坊,示范水溶性及低VOC汽车涂料的应用。
  • 为饮食业举行讲座,介绍控制煮食油烟的设备和系统。
  • 在盂兰节期间试行以其他祭祀形式来代替燃烧纸祭品。

 

公众意识

  • 举办「乾净回收」运动及「世界环境日」「零碳Fun墟」,动员社区支持减废、乾净回收及低碳生活。
  • 透过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出逾1.71亿元款项,支持150项由社区发起的项目。
  • 「香港环境卓越大奖」及「香港绿色创新大奖」收到1,674份申请,并表扬了2016年的180个得奖单位。
  • 招待了逾98,000名参观者前往粉岭、湾仔和流动环境资源中心,以及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此外,五个「绿在区区」项目也接待了约288,000名访客。
  • 「学生环境保护大使计划」成功招募逾10 ,200名学生;另向56间学校颁发「香港绿色学校奖」。

 

可持续发展

  • 就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推广可持续使用生物资源公众参与报告书》采取行动。
  • 展开第13轮可持续发展基金申请。
  • 展开第二届「高等院校学生推动可持续发展奖」。

 

跨境与国际合作

  • 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设立目标,在2030年把香港的碳强度由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
  • 制订「粤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报机制」,并试行「海上垃圾通报警示系统」。
  • 与当时的环境保护部(现称生态环境部)官员会面,就中央政府将收紧固体废物进口限制交换意见。
  • 与深圳海事局、当时的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现称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及交通运输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深港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