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境保护里程碑 - 2019

2019年

空气

  • 完成建议收紧空气质素指标的三个月公众谘询。
  • 规定船舶在本港水域使用低硫船用燃料。
  • 收紧2024年的发电厂排放上限。
  • 收紧新核准非道路车辆的排放标准。
  • 实施「办公室及公众场所室内空气质素检定计划」下的新室内空气质素指标。

 

噪音

  • 合共为88个地区性路段重铺了低噪音路面物料,令约142 000名市民受惠。
  • 合共在18个现有路段加装了隔音屏障,令约58 000名市民受惠,另有两个路段的工程亦开始动工。

 

水质

  • 1990年至2019年总共投资了570亿元发展污水基础设施,单是2018-19年度便投放了20亿元。
  • 全部41个宪报公布泳滩均符合「水质指标」。
  • 协调及在本港举办了超过110次海岸清洁活动。
  • 首次与广东省政府部门联合举办海岸清洁活动。

 

环境评估

  • 应用智能科技辅助环保署的工作,包括研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沉浸式CAVE模拟实境系统。
  • 批准船湾高尔夫球场及元朗净水设施的环评报告。
  • 就《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和其他策略性研究提供环境方面的建议。
  • 审阅290宗提交予行政会议、立法会、和其他主要机关考虑的拨款和政策议案中有关环境影响部分。
  • 为专业人士及持份者举办环评程序的培训和重温课程。
  • 促进与内地环评交流及合作,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大湾区各环评部门举行工作会议,以及参与国家生态环境部及澳门环境保护局的实习计划。

 

环境执法

  • 抽查超过1 200个进口废物货柜,较2018年增加逾 50%。截获超过130个载有非法进口废物的货柜,较2018年增加逾70%。
  • 完成61宗涉及非法进出口废物的检控,较2018年的43宗显著增加。
  • 向废塑胶回收场发出的空气污染消减通知书增至17份,数字大幅高于2018年的3份。

 

减废

  • 继续加强公众对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认识,包括启动「揼少啲 悭多啲」运动推广减废和成立新的外展队(现称「绿展队」)为社区提供减废及回收的实地协助和支援。
  • 扩展玻璃容器回收及处理服务,推出《玻璃容器回收约章》。
  • 继续检讨「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以加强其成效和筹备就计划的未来路向谘询公众。
  • 着手筹备就塑胶饮料容器引入新的生产者责任计划。
  • 展开应用以逆向自动售货机(入樽机)收集废塑胶饮料容器的技术测试。
  • 透过回收基金向回收商提供租金资助,并推行新计划资助新企业和初创回收企业。
  • 与零售业界沟通,探讨推行减少使用塑胶包装物料的可行措施。

 

废物处理设施

  • 批出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的设计、兴建及营运合约,藉此提升厨余回收能力,预计于2022年启用。
  • 厨余预处理设施投入运作,在大埔污水处理厂推行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并展开沙田污水处理厂同类设施的调查研究及设计工作。
  • 「源·区」(T·PARK)荣获「2019年香港环境卓越大奖」优异奖。
  • 继续设计和建造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I·PARK),预计于2025年启用。
  • 继续进行新界东南堆填区扩建工程及新界西堆填区堆填气体再用厂的建造工程。

 

能源

  • 提出法例修订,豁免参与「上网电价」计划的个人申请商业登记及就上网电价收入缴纳利得税。
  • 推行「采电学社」,免费为学校及社福机构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
  • 推出「可再生能源证书」计划,为社区提供另一途径支持清洁能源。
  • 政府建筑物用电量四年内减少5%。
  • 实施新的《建筑物能源效益守则》,《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新增五类产品。
  • 年内共3 800间机构签署《节能约章》,逾1 500个处所签署《4T约章》。

 

自然保育

  • 成立乡郊保育谘询委员会及推出乡郊保育资助计划。
  • 进行指定大屿山西南海岸公园的法定程序。
  • 进行法例修订程序,以在海岸公园实行新的渔业管理策略。
  • 谘询公众对提升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的康乐及教育潜力的意见。
  • 庆祝麦理浩径40周年纪念。
  • 继续推行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2016-2021。

 

建立合作关系

  • 透过「香港建造商会香港建筑环保大奬」、「环保建筑模型比赛」及「港铁-环保署联合环保论坛」向建造业推广最佳实务指引。
  • 为黄大仙区议会举办的「优质大厦管理比赛」进行20次楼宇视察。
  • 举行汽车维修业界的环保实务座谈会。
  • 举办一系列三场的座谈会的首场,向废物处理商讲解即将实施的废塑胶及废纸进出口管制措施。

 

公众意识

  • 启动「外卖走塑 餐具先行」运动第二阶段。
  • 举办「走塑FUN墟」庆祝世界环境日及世界海洋日。
  • 透过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逾2.05亿元资助186宗社区发起的项目。
  • 2019「香港环境卓越大奖」及「香港绿色创新大奖」打破历来纪录接获2 608份申请,并表扬了2018年的214个得奖单位。
  • 粉岭、湾仔及流动环境资源中心和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共吸引逾107 000人次参观。
  • 「学生环境保护大使计划」招募超过8 300位学生参加,40间学校获颁发「香港绿色学校奖」。

 

可持续发展

  • 透过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推展公众参与为香港拟定长远减碳策略。
  • 举行「高等院校学生推动可持续发展奖」颁奖典礼。

 

跨境与国际合作

  • 两个跨境合作小组合并成为「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小组」。
  • 与广东省共同开展2020年后区域空气污染物减排目标及浓度水平的研究。
  • 落实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纳入区域空气监测网络的监测范围。
  • 首次与广东省进行海岸清洁联合行动。
  • 「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计划嘉许180家表现优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