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境保护里程碑 - 2020

2020年

空气

  • 开展更新空气质素指标的立法程序。
  • 推出鼓励与管制并行计划,在2027年年底前分阶段淘汰约40 000辆欧盟四期柴油商业车。
  • 扩大「新能源运输基金」的资助范围,资助试验及应用各项商用绿色创新运输技术。
  • 推出20亿元「EV屋苑充电易资助计划」,资助现有私人住宅楼宇停车场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
  • 2020年10月起分阶段收紧新登记电单车、设计重量逾3.5公吨小巴及设计重量不逾九公吨巴士的废气排放标准。
  • 展开《第八份技术备忘录》检讨工作,以进一步收紧发电厂的排放上限。

 

噪音

  • 就规划住宅发展项目采用挡音式减音窗发布专业守则。
  • 完成102个地区路段重铺低噪音路面,惠及146 000名居民。
  • 已在19个现有路段完成加装隔音屏障,令约64 000名居民受惠,另有两个路段相关工程已开始动工。

 

水质

  • 在污水基础设施投资了20亿元,自1990年以来的总投资金额已达590亿元。
  • 推行海岸先锋计划,在清洁海岸的范畴创造临时职位。
  • 就推行自愿淘汰含有微胶珠的个人护理产品及化妆产品计划谘询业界。
  • 支援一项污水监测研究,从排污系统中侦测2019冠状病毒的散播及追踪感染个案。

 

环境评估与规划

  • 在规划新发展区时继续采用环保设计,促进绿色生活环境 。
  • 继续推广采用最先进的施工方法,以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和加快造地 。
  • 完成审阅237宗提交予行政会议、立法会、和其他决策机关考虑的拨款和政策议案中有关环境影响部分。

 

环境执法

  • 荣获环境系统研究所颁发的2020年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特别成就奖,对署方研发创新地理信息系统的努力予以认同。
  • 抽查540宗进口装运,堵截约90个载有非法进口废物的货柜。
  • 安排妥善处理2019冠状病毒检测和隔离检疫计划所产生的医疗及受污染废物。

 

减废

  • 社区回收:整合全新的社区回收网络「绿在区区」,包括22间「回收便利点」(前称「绿在区区」)和超过100个「回收流动点」;扩展为社区提供减废和回收外展支援的「绿展队」服务至六个新增地区;并在全线「绿在区区」回收点引入《绿绿赏(电子)积分计划》,鼓励公众参与回收。
  • 回收设施:就将于公共空间设置的新设计回收桶谘询公众意见;在部分社区回收设施推出「智能回收系统先导计划」;并从食环署接手设置在公共空间的废物分类回收桶的管理工作。
  • 废塑胶: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在东区、观塘和沙田收集和回收所有种类的非工商业的废塑胶;在约45间中小学推行「校园『走塑』午膳所需设备先导计划」;并完成了逆向自动售货机(「入樽机」)的技术测试,为推行入樽机先导计划收集塑胶饮料容器作准备。
  • 废纸:开展全港废纸收集和回收服务,以提升本地废纸回收的质和量,推动本地回收环保收业的可持续发展。
  • 支持业界:为回收业界提供纾困措施,以应付「2019 冠状病毒病」疫情导致的营商困难。
  • 垃圾收费:继续资助社区参与项目,在各类处所试用模拟指定垃圾袋(类似建议的 垃圾收费机制下的安排)-截至2020年年底,约有180个项目获共约1.5亿元资助。

 

废物处理设施

  • 批出兴建及营运Y·PARK合约,推动园林废物转化为有用物料;预计于2021 年启用。
  • 继续发展O·PARK2以增加厨余回收量;预计于2023年投入运作。
  • 宣布于2023年将「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扩展至包括沙田污水处理厂。
  • 继续就I·PARK进行设计及兴建工作,将于2025年投入运作。
  • 继续新界东南堆填区扩建工程,并为其余两个策略性堆填区-新界东北 堆填区及新界西堆填区-进行扩建准备工作。

 

能源

  • 透过实现将煤占发电燃料组合的比例由2015年的一半减至少于四分一的目标,改善发电燃料组合。
  • 「上网电价」计划自2018年推出以来已审批逾11 000个申请。
  • 获批拨款43亿元,在启德发展区推行新增区域供冷系统。
  • 超越于2019-20年把政府建筑物用电量在五年内减少5%的目标,最终节省7.8%用电。
  • 超过3 600个处所签署《节能约章》及逾500个处所签署《4T约章》。

 

自然保育

  • 审批乡郊保育资助计划的各项乡郊保育和活化项目。
  • 在荔枝窝和沙罗洞进行小型改善工程以改善及活化偏远乡郊。
  • 加强郊野公园管理以应对「2019 冠状病毒病」疫情。
  • 完成指定大屿山西南海岸公园。
  • 在海岸公园实施新渔业管理策略。
  • 建议扩展深湾限制地区及延长限制期以加强保护绿海龟。

 

建立合作关系

  • 完成升级环保斗试验计划。
  • 就即将实施的废塑胶进出口和转口管制,为航运及回收业界举办了四场简报会。

 

公众意识

  • 推出「减废回收 2.0」宣传运动,推广社区回收网络、走塑生活和厨余回收。
  • 透过宣传运动和其他提倡外卖走塑等活动推动市民环保抗疫。
  • 继续实行可重用餐具借用计划,减少使用即弃塑胶餐具。
  • 在2020年,透过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共约1.27亿元资助166宗社区发起项目。
  • 2020「香港环境卓越大奖」及「香港绿色创新大奖」分别接获2 785及86份申请,并表扬了2019年的214名得奖单位。
  • 「学生环境保护大使计划」招募超过7 700名学生参与,72间学校获颁发「香港绿色学校奖」。

 

可持续发展

  • 欢迎政府决定采纳委员会就公众参与所提出的建议,并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 欢迎40间中小学,共约9 200名师生,参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外展计划」。
  • 「可持续发展学校奖励计划」表扬50间中学,当中举办的活动接触约10万名师生和社区人士。

 

气候变化

  • 宣布香港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 成立二亿元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有关减碳及环境保护的科研项目。

 

跨境与国际合作

  • 举行「粤港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小组」第二次会议。
  • 与广东省开展《2020年后区域空气污染物减排目标和浓度水平研究》。
  • 投放3.11亿元延续「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五年。
  • 修订规例管制汞的进出口,以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