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廢物管理設施
目的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旨在大幅縮減混合都市固體廢物的體積,和回收有用的資源,從而大大減少廢物堆填及延長香港堆填區及其擴展部份的可用年期。
技術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會分階段發展,設施第1期 (I·PARK1 [源·島])的處理量為每日3,000公噸,它會採用先進的焚化技術作為核心處理技術,並且會配合一座示範規模的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從混合都市固體廢物中回收有用的資源。
先進焚化技術能有效地減低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德國,雖然經焚化處理的廢物量從1990年到2000年增加了一倍,但是在採用了先進的控制技術後,二噁英的排放量只是1990年的一千份之一而已。海外其他地方的經驗和研究亦顯示,符合嚴格排放標準的先進焚化設施,並不會引致不良的健康影響。
I·PARK1 [源·島]將會採用先進的科技和污染控制設備,確保排放的煙氣符合香港和歐盟委員會的廢物焚化設施排放上限以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
我們會分別在石鼓洲、長洲及南大嶼設立空氣監測站,提供當地空氣質素的客觀數據以確保I·PARK1 [源·島]的運作不會影響周圍環境。我們將以煙氣排放限值的百份之九十五定立行動水平以作預警,當煙氣排放達至行動水平時,我們會按預先制定的應變計劃採取相應行動,包括馬上停止輸入垃圾到焚化爐及準備關閉焚燒系統。
先進焚化技術能有效地減低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德國,雖然經焚化處理的廢物量從1990年到2000年增加了一倍,但是在採用了先進的控制技術後,二噁英的排放量只是1990年的一千份之一而已。海外其他地方的經驗和研究亦顯示,符合嚴格排放標準的先進焚化設施,並不會引致不良的健康影響。
I·PARK1 [源·島]將會採用先進的科技和污染控制設備,確保排放的煙氣符合香港和歐盟委員會的廢物焚化設施排放上限以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
我們會分別在石鼓洲、長洲及南大嶼設立空氣監測站,提供當地空氣質素的客觀數據以確保I·PARK1 [源·島]的運作不會影響周圍環境。我們將以煙氣排放限值的百份之九十五定立行動水平以作預警,當煙氣排放達至行動水平時,我們會按預先制定的應變計劃採取相應行動,包括馬上停止輸入垃圾到焚化爐及準備關閉焚燒系統。
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選址研究
為了尋找適合發展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的地點,我們在2008年1月完成了一項全面的選址研究工作,揀選了屯門曾咀煤灰湖及大嶼山以南的石鼓洲旁一幅需填海的土地,作為兩個可供考慮興建設施的地點。
可供考慮興建設施的地點
可供考慮興建設施的地點
屯門曾咀煤灰湖
石鼓洲
工程調查和環評研究
政府已在2008年11月就上述兩個地點分別開始詳細的工程和環評研究,以確立兩者的整體合適程度。詳細工程和環評研究已在2012年完成。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1期的環境影響評估已在2012年1月17日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獲得批准,整份環評報告可於網上查閱(www.eia.hk)。
- 這技術擁有最良好的充分驗證紀錄,證明可以處理每日大於3,000公噸以上的大量廢物;
- 它是具有最高適應能力的熱能處理技術,能處理不同體積及性質的混合都市固體廢物;
- 在眾多技術中,這技術的操作複雜程度最低;及
- 它需要的建造及營運成本也是最低。
在考慮環評的結果及香港廢物處理的整體策略後,政府選擇比鄰石鼓洲的人工島興建首個現代化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有關詳情請參閱立法會參考資料文件和環境事務委員會文件編號:1. CB(1)1369/11-12(01) 和 2. CB(1)1628/11-12(01)。
技術檢討
檢討了各種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熱能技術後,工程研究建議採用活動爐排焚化技術為核心處理技術。這項技術有以下的優點:
技術檢討
檢討了各種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熱能技術後,工程研究建議採用活動爐排焚化技術為核心處理技術。這項技術有以下的優點:
在2009年12月,我們就建議的活動爐排焚化技術諮詢了環境諮詢委員會(下稱環諮會)(會議文件只提供英文版本:環諮會會議文件、附件A、附件B 和 會議記錄,文件編號:ACE 22/2009),環諮會支持此項建議,並贊成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應包括一座每日處理量為200公噸的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以測試在焚化處理前,從都市固體廢物回收可循環再造物料的操作可行性及成本效益。
I·PARK1 [源·島]合約
設計、建造及營運合約的特點:-
- 在比鄰石鼓洲設計和建造1個由填海而成,約 16 公頃的人工島,以及相關工程;
- 設計和建造1座最高處理量達每日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焚化設施;
- 設計和建造1座最高處理量達每日 200 公噸的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
- 設計和建造相關的建築、樓宇、土木和環境美化工程;
- 設計及裝設機電設施,以接收及分類廢物、焚燒廢物、回收熱能、發電、控制污染物及處理灰渣;
- 設計和建造機電設施以提供公用服務設備,包括海水化淡廠、污水處理廠等;
- 設計和建造電力接駁和輸送系統;及
- 提供污染控制和環境監測設施。
項目進度:-
環境教育設施
I·PARK1 [源·島]會設有環境教育設施,向公眾介紹及示範香港的廢物管理。採納[源.區]的經驗,我們會向訪客提供導賞團以了解和體會最先進的轉廢為能技術及I·PARK1 [源·島]的環保特色。
我們會為訪客設計一條教育路線,讓訪客切身體驗I·PARK1 [源·島]的主要部份,包括焚化爐、煙氣處理系統、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及控制室等。我們並計劃安排渡輪來往中環/長洲和I·PARK1 [源·島],接載前來參觀的訪客。
我們會為訪客設計一條教育路線,讓訪客切身體驗I·PARK1 [源·島]的主要部份,包括焚化爐、煙氣處理系統、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及控制室等。我們並計劃安排渡輪來往中環/長洲和I·PARK1 [源·島],接載前來參觀的訪客。
環境保護及生態提升
轉廢為能
I·PARK1 [源·島]可在焚化過程中回收廢物的能源產生電力,估計全面運作後每年可輸出約4億8仟萬度剩餘電力(相當於本港耗電量的百份之一)至公眾電網,效益等於逾400個現時全港規模最大的小蠔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足夠供10萬戶家庭使用。
由於替代石化燃料發電,以及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堆填量,每年估計可減少約44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由於替代石化燃料發電,以及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的堆填量,每年估計可減少約44萬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
輸出剩餘電力
基線監測調查
在I·PARK1 [源·島]的建造工程開展前,我們會根據核准的環境監察及審核手冊進行基線監測調查,以確定江豚在研究範圍內的出沒及使用情況、驗證白腹海鵰在石鼓洲地區的存在及繁殖狀況,以及確定珊瑚群落的確實數量和位置。基線監測調查的結果會用作制定珊瑚移植計劃及詳細的監測計劃和緩解措施以避免於施工及運作期間對江豚及白腹海鵰造成的滋擾。
江豚監察
珊瑚調查
白腹海鵰監察
非浚挖式填海
比鄰石鼓洲的人工島將主要由非浚挖方法建造以減低對水質的影響,填海範圍內包括海堤和防波堤下的海洋沉積物將會保留以避免棄置需要。
我們會採用一種先進的地層處理方法,即深層水泥拌合法,於現場為海洋沉積物進行加固,以控制沉降及填海範圍的移動於可接受水平內,及確保人工島的建造可於合理時間內完成。
深層水泥拌合法的設計需保障人工島的安全,並確保I·PARK1 [源·島]的運作及服務不受任何剩餘沉降及移動的影響。海堤及防波堤會以預製混凝土結構建造,以減少建造時產生的水底聲音對江豚的滋擾和對水質的影響。
我們會採用一種先進的地層處理方法,即深層水泥拌合法,於現場為海洋沉積物進行加固,以控制沉降及填海範圍的移動於可接受水平內,及確保人工島的建造可於合理時間內完成。
深層水泥拌合法的設計需保障人工島的安全,並確保I·PARK1 [源·島]的運作及服務不受任何剩餘沉降及移動的影響。海堤及防波堤會以預製混凝土結構建造,以減少建造時產生的水底聲音對江豚的滋擾和對水質的影響。
生態海岸線
面向石鼓洲的人工島海堤會設計為環保的生態海岸線,並將加入不同生態元素以提供適合的生態環境予潮間帶及潮下帶的物種群居,從而提高沿岸棲息地的生態功能。具生態元素的環保海堤可模擬石鼓洲自然棲息地的變化,並增加海岸線的複雜性從而提高生態價值,以鼓勵野生生物使用,如下圖所示:
I·PARK1 [源·島]面向石鼓洲的生態海岸線
I·PARK1 [源·島]面向石鼓洲的生態海岸線
零污水排放
海岸公園
江豚是一種具保育價值的物種。在香港水域,它受到《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和《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第586章)所保護。大嶼山南部水域包括石鼓洲附近的範圍是江豚重要的棲息地。為補償因I·PARK1 [源·島]的填海及建造防波堤而導致的31公頃江豚重要棲息地的永久損失,我們擬在索罟群島及石鼓洲之間的水域設立一個面積達797公頃的補償性海岸公園。
在擬建的補償性海岸公園附近,有一個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倡議,面積約為1,270公頃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目的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棲息地。該處水域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都會恆常出沒的獨特地方。
為擬建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和I·PARK1 [源·島]的補償性海岸公園的未來管理和運作能有更佳的協同效應,以及考慮到中華白海豚和江豚較大的活動範圍和高流動性,現建議把這兩個擬建的海岸公園合併為一個約2,067公頃的海岸公園,名為南大嶼海岸公園。該海岸公園已於2022年6月30日劃定。
在擬建的補償性海岸公園附近,有一個由漁農自然護理署倡議,面積約為1,270公頃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目的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棲息地。該處水域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都會恆常出沒的獨特地方。
為擬建的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和I·PARK1 [源·島]的補償性海岸公園的未來管理和運作能有更佳的協同效應,以及考慮到中華白海豚和江豚較大的活動範圍和高流動性,現建議把這兩個擬建的海岸公園合併為一個約2,067公頃的海岸公園,名為南大嶼海岸公園。該海岸公園已於2022年6月30日劃定。
於2005至2014年間江豚棲息地指數
擬建南大嶼海岸公園
漁業強化措施
我們建議在擬建南大嶼海岸公園內敷設人工魚礁及投放魚苗及幼魚,以強化大嶼山南部水域的漁業資源。人工魚礁建議敷設在擬建海岸公園的核心區內,此核心區將限制所有捕魚活動,以使聚集的漁業資源能充分地受到保護。
預製混凝土人工魚礁組件的建議設計
此外,魚苗及幼魚將投放在擬建南大嶼海岸公園內已敷設的人工魚礁及I·PARK1 [源·島]所建造的生態海岸線,以期進一步提升大嶼山南部水域的漁業資源。
我們會進行一系列的監測,當中包括通過刺網和手釣方法以監測漁業資源、利用船旁聲納探測器監測人工魚礁的結構,以及透過手釣方法進行魚類放養的監測,以評估敷設人工魚礁及放養魚類作為漁業強化措施的成效。
預製混凝土人工魚礁組件的建議設計
此外,魚苗及幼魚將投放在擬建南大嶼海岸公園內已敷設的人工魚礁及I·PARK1 [源·島]所建造的生態海岸線,以期進一步提升大嶼山南部水域的漁業資源。
我們會進行一系列的監測,當中包括通過刺網和手釣方法以監測漁業資源、利用船旁聲納探測器監測人工魚礁的結構,以及透過手釣方法進行魚類放養的監測,以評估敷設人工魚礁及放養魚類作為漁業強化措施的成效。
擬議人工魚礁投放區
於人工魚礁放養魚苗或糼魚
機械分類及回收設施
資源回收
爐底灰
建築和園境設計
社區聯絡
政府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承諾,會確保廢物處置設施的環保和運作符合高規格水平,並就設施管理和運輸配套、環境監測和衞生等問題,加強與地區人士溝通,盡量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為此,我們於2015年7月成立「離島區域聯絡組」。聯絡組主要由離島區議會代表、鄉事委員會代表、地區持分者包括漁業界代表和有關政府部門組成,目的是就離島區內的主要廢物處置設施(包括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1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1期和廢物轉運站)的實行,加強與地區人士的溝通。 |
2014年施政報告 |
根據我們過去在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1期公眾參與活動中所得的經驗,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具體訴求及關注事項。因此,我們在2015年7月在「離島區域聯絡組」的架構下成立三個地區工作小組,名為「南大嶼工作小組」、「長洲工作小組」及「石鼓洲工作小組」,以進一步加強我們與地區人士之間的溝通,以更深入了解相關地區人士的需求及關注事項。 |
|
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社區的溝通,I·PARK1[源·島] 的工程合約批出之後,承辦商於2018年成立了「社區聯絡小組」,提供24小時公眾查詢熱線電話及電郵地址,並不時拜會地區團體以解釋工程進度及了解他們所關注的事項。現屆「社區聯絡小組」的成員包括環境保護署、承辦商、離島區議會、相關鄉事委員會、漁民組織及其他主要地區持份者的代表,以及社區領袖。承辦商的項目網站也定期上載有關環境監測的數據,供公眾查閱。環保署亦會定期向「社區聯絡小組」的成員及離島區議會議員彙報及提供環境監測數據。 為了方便於I·PARK1[源·島]的施工期間與地區居民保持緊密溝通、宣傳推廣項目及提供轉廢為能設施的教育資訊,我們的長洲資訊中心(地址:長洲 教堂路2號, 長洲鄉事委員會大樓1樓)與南大嶼資訊中心(地址:貝澳芝麻灣路大嶼山南區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已分別於2020年年底及2022年4月正式啟用。歡迎公眾蒞臨參觀(無須預約;免費入場)。
長洲資訊中心(地址:長洲 教堂路2號, 長洲鄉事委員會大樓1樓)
南大嶼資訊中心(地址:貝澳芝麻灣路大嶼山南區鄉事委員會辦事處) |